Baidu
map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150号建议及办理复文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150号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参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人们认识残疾人潜能与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共进的独特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残疾人群众体育日益活跃,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残疾人比例逐渐上升,连续五届残奥会位列金牌、奖牌榜双第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体育服务能力与8500万残疾人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残疾人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得越好,就越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征。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残疾人体育法律法规,优化体育资源的供给体系和配置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不断提升残疾人体育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一、残疾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一)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国家层面,我国虽已出台体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但其内容多为指导性的规定,可操作性较低;地方层面,地方政府对残疾人体育立法的重视程度不够,立法滞后、地方特色不突出。

(二)体育资源供给不足。《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残疾人健身示范点累计建设10675个,培养、发展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2.5万名,二者较2016年均实现大幅增长。然而,与我国8500万的残疾人人口基数相比,体育软硬件资源存在巨大缺口。

(三)残疾人体育资金保障力度不足。我国残疾人运动员近年来在国际赛场屡创佳绩,已连续五届残奥会位列金牌、奖牌榜双第一。但受财力等因素所限,各地在相关资金保障上并未形成长效机制,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退役后的安置等事项缺乏系统性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对残疾人群众体育政策解读和执行的力度不同,省级以下特别是基层单位在资金筹集和资源保障方面面临的困难较多。

(四)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水平较低。虽然政府供给占主导地位有利于维护残疾人体育服务的公益性,但也会造成供需错配、供给不及时等问题。与此同时,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合作有限,第三方体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体育场地建设经费投入为例,我国社会经费投入仅占1.56%,而发达国家的投入占比大于50%。

(五)全社会对于残疾人体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如,许多学校对残疾学生实行体育课“免修”,看似帮助学生,实则是无形排斥;社会层面单向给予多,双向融合少,很多人会向残疾人捐赠体育器材,却很少有人能长期与残疾人融合在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民众对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往往仅停留在残奥会等体育赛事上。

二、全面提升残疾人体育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体育法律体系。根据残疾人运动的方式和特点,制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政策法规,开展残疾人体育法的立法研究,进一步保障残疾人的体育参与权、体育教育权、运动康复权、自由活动权等。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同发力,构建多主体供给体系。例如,苏州成立全国首家企业社会责任助残联盟,190余家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公益助残项目,比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微心愿、小梦想。建议进一步加强统筹、细化分工,推动不同主体服务的有机整合。如,政府主要做好普惠性的兜底工作,加强典型榜样的宣传,大力弘扬自立自强精神,引导全社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关心关注;学校针对残疾人开设专业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服务;社会提供必要的专业训练、锻炼场所,为有体育专长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等。通过多方联动、彼此协同,打造满足残疾人多种体育需求的供给网络。

(三)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供给活力。建议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融资、税收等方面对相关主体提供实质性且灵活性的政策支持,释放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活力;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科研立项倾斜等方式,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对残疾人体质测试标准的研制、康复医疗等方面的科研力度。

(四)加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普惠式下沉。弱化残疾人体育“唯金牌论”的理念,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残疾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之中。如,苏州建成市级残疾人阳光文体活动中心,规模体量和设施服务领先全国,向残疾群众免费开放,常态化组织各类文体艺活动。建议今后在新建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对道路、场所、器材等的专业设计,从体育设施建设层面营造无隔阂、无障碍的残疾人体育活动参与环境。

(五)加大残疾人体育资金保障力度。一是将包括体育在内的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严格执行,通过财政资金补贴等方式对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兜底保障;二是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中留存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支持残疾人运动员参加高水平训练,并根据成绩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引导鼓励社会捐赠, 重点用于完善基层残疾人工作特别是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

(六)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体育资源配置要以残疾人的“获得感”为最高标准,加大对残疾人体育需求调查,搭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需信息平台,进一步解决残疾人体育需求与供给衔接不畅的问题。建立残疾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价体系,引导资源精准投放、高效投放。

(七)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依托高校体育专业开设残疾人康复训练等课程,规范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理论培训、技术指导、实践训练等;建立残疾人体育人才贮备库,加强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积极引导具有医学、心理学、运动康复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加入残疾人体育工作队伍。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150号建议的答复

王嘉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残疾人事业持续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正在不断实现,残疾人体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一)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我国将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作为实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全国性残疾人体育活动,改善体育服务。通过推广社区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项目、政府购买体育健身服务等方式,推动残疾人在基层社区开展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全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2015年的6.8%持续提升至2022年的26.3%。各类残疾人每年定期参加“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和“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等全国性残疾人体育品牌活动。肢残人轮椅马拉松、盲人象棋交流挑战赛、全国聋人柔力球交流赛等赛事已经成为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全国群众性康复健身活动。中国残联、体育总局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自强健身工程”和“康复体育关爱工程”,促进残疾人康复健身,加强体育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居家重度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体育总局不断完善健身场地设施无障碍环境,完善供残疾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和设施,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鼓励支持残疾人参与大众健身活动和赛事。《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要求改善残疾人健身环境,要求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残疾人开放。

(二)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残疾人参与体育赛事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国内国际残疾人体育赛事,勇于挑战,超越自我,展现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里约残奥会、东京残奥会、北京冬残奥会等重大国际残疾人体育赛事均表现优异,“十三五”时期,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共参加160项国际赛事,取得1114枚金牌。全国性残疾人体育赛事影响不断扩大,全国残运会暨全国特奥会与全国运动会实现同城同年举办,促进了两个运动会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样精彩。各地还举办全国性肢残人、盲人、聋人等各类单项体育赛事,吸引各类残疾人广泛参与体育运动,提升残疾人运动水平。残疾人运动员培养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已经建成县级发现选送、市级培养提高、省级集训参赛和国家重点培养四级联动的残疾人运动员业余训练体系,举办青少年选拔赛、训练营,重视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加强残疾人体育教练员、裁判员、分级员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和设立45个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为残疾人运动员竞赛、训练、培训、科研等提供保障和服务。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切实解决残疾人运动员就学、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开展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免试进入高校试点工作。制定《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促进残疾人体育赛事规范、有序发展。加强残疾人体育道德作风建设,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各种违规行为,维护残疾人体育比赛的公平、公正。

(三)举办重大赛事,为世界残疾人体育运动作出贡献。

我国践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与国际残奥委会等各方通力合作,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18枚金牌、20枚银牌、23枚铜牌,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取得了参加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冬季项目的历史性跨越,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2023年10月,第四届亚残运会将在杭州举办。届时,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800名残疾人运动员将参加22个大项竞赛,必将有力促进亚洲人民的友谊与合作。

二、下一步工作

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仅体现了残疾人的体育精神与实力,更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不仅能够有效回应残疾人群体需要,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鼓励残疾人拼搏进取,更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您的建议对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将认真研究,在今后工作中予以吸收落实。

(一)完善残疾人体育法律体系,纳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法律法规规划中,均对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予以特别强调和保障。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专门规定:“国家鼓励文化、旅游、体育、金融、邮政、电信、交通、商业、餐饮、住宿、物业管理等服务场所结合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辅助器具、咨询引导等无障碍服务。”包括体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备和辅助器具,标注指引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服务。”这些规定为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障。

同时,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将残疾人体育工作纳入国家残疾人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大局,推动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列入国家规划和工作安排。各有关部门积极履行国务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办好

全国性残疾人体育活动,完善残疾人体育服务。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加强调研,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参与体育、残疾人权益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障残疾人参与体育权利。同时,与体育总局一道在国家体育发展大局中,持续推进残疾人体育发展。

(二)协同发力,完善供给,全面满足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需求。

中国残联将进一步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各方参与的残疾人体育开展模式,构建多主体的供给体系,注重培育和发挥残疾人体育组织、健身俱乐部、助残组织作用,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服务供给。配合协调各有关部门继续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同时完善各级各类场馆设施无障碍环境。指导鼓励基层残疾人组织定期举办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残疾人之家”、“阳光之家”作用,完善体育设施设备,升级体育服务功能,组织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活动,与康复体育进家庭、残疾人健身示范点、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三项服务形成联动效应,全面满足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需求。进一步完善特教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鼓励在融合教育中针对残疾人学生开设专门体育课程和锻炼服务。

(三)了解需求,优化配置,推动全国残疾人体育服务均衡发展。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调研,倾听残疾人意见建议,评价残疾人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引导资源精准服务;同时与体育系统合作,探索搭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了解残疾人体育需求,提升体育服务规范化水平。继续实施“自强健身工程”和“康复体育关爱工程”,实施“由西向东”、“自北向南”、“先薄弱后发达”的地区引导政策,统筹全国资源,促进残疾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残疾人体育科学研究、科研攻关和科技支撑,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注意做好残奥会、冬残奥会、亚洲残运会、全国残特奥会等重大赛事残疾人运动员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着力宣传自强不息、奋发拼搏的残疾人体育精神,引导鼓励带动更多地区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加康复健身体育运动、收获快乐与自信。

(四)加大残疾人体育资金保障力度。

多年来,财政部在财政经费、彩票公益金中专项列支,对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给予支持和保障。各级财政部门将残疾人体育经费纳入预算,并对重大赛事活动予以专项支持。一些省(区、市)在彩票公益金中留存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下一步,中国残联和各地残联将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加大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投入,鼓励各类资金参与,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引导社会赞助,将捐赠经费用于基层,特别是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文体活动开展和设施设备完善。逐步提高残疾人运动员奖励标准,鼓励他们刻苦训练,为国争光。

(五)加强残疾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残疾人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注册有1万余名高水平残奥、听障运动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畅通残疾人运动员培养、选拔、推荐、训练上下联动的体系,完善残疾人运动员注册系统,执行好残疾人运动员注册办法,保护运动员培养单位积极性,保证运动员合理合规流动。鼓励帮助各省级残联建立残疾人运动员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为国家输送好苗子。在北京体育大学试点招生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入学的基础上,扩大招生院校,让更多的残疾人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学习。同时认真执行裁判员、分级员管理办法,做好培育管理,定期晋级,维护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的公平公正。出台残疾人体育教练员注册管理规定,多渠道多形式加快残疾人健身指导员培养。

衷心感谢您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