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229号建议及办理复文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建议第3229号

关于促进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建设及发展规划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当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有关文物保护、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的文件精神,迎来了文物保护、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同时,从现存文物与艺术品状况来看,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才的极度缺乏,制约了文物的保护、传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文物的不断损坏和流失。我国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就是“文物”,它具有唯一性,且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文化实力的增强,大量早些年间非法交易、盗掘、走私的古遗址、古墓葬出土文物大量涌入国内收藏爱好者手中,而他们大多缺乏正确的保护知识和储存条件,致使文物损坏;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历史文化村镇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数据显示,我国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先后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3座(2017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28座(2014年),大量的考古出土文物及博物馆馆藏文物需要修理与保养;全国馆藏文物3000万件(套),半数以上需要修复;社会流散文物更是无法统计,需要修复数量庞大。

二是专业人才不足制约行业发展。经调研,具备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能的行业内存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专业知识更新缓慢、队伍素养和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等现象。根据调查,全国仅急需修复的馆藏文物就有200多万件,而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保护修复专业技术的人员只有2000余人,专业资质单位不足200家,按目前的人员状况和修复进度,完全修复现有待修复文物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才极度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制约了文物的保护、传承、发展。按照国家文物局2015年组织开展的《文物修复人员现状调研报告》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实际的人才需求可能还要远大于这个数字。因此,加大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文物修复师职业资格制度,是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年来,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及多样化的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残疾人专业技能选择、学习、就业、创业上得到极大的提高。以山东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与社会企业合作建立了残疾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该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已经通过三年的学习顺利进入实习阶段,目前已有20余人投入到文物相关工作中。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培养100名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试点成绩。

基于当前文保修复现状,以特殊教育学校为着力点,通过培养“肢体、聋哑”等特殊群体进行文物修复,发挥其自身优势,培养其专业技能,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与残疾人教育和就业进行有机融合,有望改善当前国家文物保护相关工作的现状。并且,使残疾人能够与正常人公平竞争,进入文博行业工作,为残疾人教育和工作方面提供新的途径。

因此,建议:

一、成立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相关专业(学院)。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群体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加具备从事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听障学生”。第一,由于听障学生的听觉功能缺失,他们用视觉感受和接收外界信息较健全学生更敏锐,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但是,他们的视觉补偿能力相当强,甚至有可能达到高于常人的程度。生理补偿使他们往往在视觉记忆、想象力,色彩敏感度等方面有可能高于一般常人水平。第二,听障学生的思维偏向于感性认识,动手实践能力、模仿能力较强。由于视觉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加之听力障碍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与外界的沟通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这却成为听障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优势所在。听障学生的专注力比较好,能够潜心做事,加上他们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适合文物修复工作。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建设高标准文物保护修复场地,将该专业打造成为全国残疾人特色专业、全国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技能认证考核中心、全国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技能教学实践基地和教育中心,并且通过基地的建设,未来作为国家和地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实施基地,实现行业高度认可,社会服务能力强,在国际、国内文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技术服务、项目实施、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平台,实现残疾人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养育与培养的初衷。

二、文物修复、保护政策向残疾人方面倾斜。构建和谐社会最突出和最敏感的问题是民生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以来关注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明确要求。通过对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的传承,可以使残疾人获得更多的尊重与关注,从而真正把残疾人高端就业、体面就业、自食其力得到更多尊重的梦想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高端技能专业的缺失情况,以“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理念,培育“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建议文物保护相关单位、科技厅、残联等单位重视残疾人文物保护项目,加大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政策的倾斜,让残疾人就业与文化相关联,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高质量、“体面化”的实现就业,同时能够通过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普及,提升残疾人群体的整体素养。

三、政府站台,提高残疾人文物保护工作站位。文物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记录了民族的兴衰荣辱。要站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物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文物在传承中华文明、砥砺民族品格、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食粮。政府要为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搭建好舞台,设立专门的残疾人文物保护科室,建设与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满足文物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高水平、共享型实训基地,为满足生产性教学及可持续长远发展的需要奠定基础,为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无障碍科研场所。

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打造“产学研”行业新模式,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抓住文物保护、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校企深度合作,依托双方优势,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瞄准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实训办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教材和教学方式,冲破现有残疾人职业教育瓶颈,探索残疾人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发展、参与国家文物保护项目新方向,从而全面提升残疾人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队伍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提供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岗位。社会发展运行不断向好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当今全民脱贫的良好态势中,建议结合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在县级以上博物馆等有关部门提供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岗位。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岗位作为新的岗位,让每位在这个岗位上的残疾人都能够自食其力,在解决穿衣吃饭的同时还能承载其梦想。让残疾人获得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提升个人认知,丰富生活阅历,在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同时,有更多思考和历炼。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229号建议的答复

孙建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建设及发展规划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的建议》收悉,经商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设置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相关专业(学院)

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目前我国中职已设置文物保护技术专业,高职专科已设置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石窟寺保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4个专业,高职本科已设置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全国高职专科相关专业备案专业点数已达50多个,其中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已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已开设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支持残疾人掌握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普通高校根据相关规定,依法自主申请设置文物保护修复相关专业,目前全国已有97个文物保护修复、文物与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等普通本科专业点。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与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保持沟通,充分反映残疾人教育和就业需求,配合引导有条件的特殊教育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持续扩大专业布点和人才培养规模,推动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关于促进残疾人在文物修复领域就业

残疾人从事文化领域相关工作、传承非遗项目具有传统和优势,一直是各级残联积极推动的就业领域。目前陕西等文物大省已经有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文物修复从业人员。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规定:“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技能大师建立工作室”、“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规定:“总结不同类别残疾人就业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推广‘千企万人助残就业计划’等项目,打造残疾人文创基地和残疾妇女‘美丽工坊’等品牌。”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充分吸收您的宝贵意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推动具有文物修复相关行业传统和优势的地区积极总结经验,建立和推广相关服务品牌,提高从业残疾人专业水平,鼓励和引导有条件、有市场的地方将文物修复相关专业纳入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三、关于提供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岗位

经询国家文物局意见,将鼓励文博单位在公开招聘时设置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岗位,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促进残疾人在文物局事业单位中实现社会和个人价值。

衷心感谢您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