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247号建议及办理复文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建议第7247号

关于完善工伤再就业政策的建议

  引言:

  一丶工伤者与返贫的风险

  1.残疾人与贫困人口

  我国踏入经济新常态,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时,国家继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12至2017年的总贫穷人口大减6,600多万人,年均减少1,300万人以上,成绩令人振奋。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精准识别与帮扶贫困及生计脆弱人群越发重要。在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了一定的比例。据全国残联表示,农业户口残疾人中,贫困人口所占比例接近一半。

  截至2016年底,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入库持证残疾人为3,219.4万人,而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896.1万人,整体残疾人就业比例不高。而根据调查得知,城乡残疾人口中有594万人享受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促进残疾人士就业增收对实在脱贫至关重要。

  2.因工伤致残的情况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农村户籍的残疾人口占七成五。据该调查统计,在各类残疾致残原因中,后天获得性因素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占74.67%。虽然没有较全面的统计,但根据工伤的统计数据,农村后天致残者中,有一定比例是因工伤致残。而这些因工伤致残者,往往是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本是家庭经济脱贫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安全生产的形势不断改善,每年工伤人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因工死亡及重伤的比例有较显着的下降。不过,总体而言,工伤人数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据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全年认定(或视同)工伤共104万人,评定伤残等级人数为53.5 万人。此数据尚未包括没有向相关部门申报的,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工伤者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劳动关系的证据难以进行工伤认定,又或者用人单位未有缴纳工伤保险等,这导致部份工伤者与用人单位选择私下协商的方式处理工伤赔偿问题。因此,每年工伤达致可评残级别的实际人数会高出统计数字不少。

  工伤伤残等级,以一级为最为严重,分为一至十级,按农民工最多的省份广东省人保部门2016年的数据,一至四级在有评残的人数中占比约为5%,五至十级约占95%。以工伤评残等级及对应的工伤待遇而言,一至四级为较重伤者,达致退出工作岗位程度,可按月获得伤残津贴(或协商一次性赔偿),至于五至十级伤残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因此只能获得一定金额的赔偿。按此估算,每年新增工伤达致伤残程度同时可以及需要投入劳动市场的工人有五十万以上,甚至近百万,以十年累积计,即是数以百万计。

  3.工伤农民工的再就业需求

  由于工伤发生率较高的行业也是农民工集中的行业。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司司长汪志洪表示,工伤死亡人数中,农民工所占比重达到70%,高的超过了80%。据估算,农民工占工伤人数整体比例也不低于此。虽然《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后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保持劳动关系,但劳动关系不稳定加上各种因素,农民工往往在工伤评残后或工伤完成治疗恢复上班一段短时间后,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即解除。伤残等级五至十级的工伤农民工获得的赔偿金额,只是赔偿对应劳动力丧失的比例,提供的不是长期性的生活保障。

  受到工伤的农民工,往往是处于青壮年,其工作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无法重投劳动市场,当赔偿用完后,如没有合适的生计,个人甚至整个家庭便可能会重返贫困。农民工在工伤后,要么在务工城市重投劳动市场,要么返乡谋取生计。有部份农民工确实能在返乡后找到有一定收入的生计。不过,返乡对很多农民工并非可行的选择,最初他们正是因为家乡没有合适生计才外出务工,在打工的城市存在更宽广的就业机会。

  不过,当工伤农民工要在务工地重投劳动市场时,会因应伤残程度面对不同程度的困难,除伤势较轻者外(如部份九级、十级伤残者),其他都需要不同程度的社会与政策支持。

  农民工在务工地因工作受伤,某程度可以说是务工所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的承受者,当其尚有工作能力之下,务工地城市给予适当程度的帮扶,协助达致其自力更生,既合乎公平原则,也是对多方有益。既有助减少农村返贫的人口有利于扶贫与发展事业,同时工伤农民工自身可重建其生活信心及个人价值,重新融入社会,并可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丶目前的政策情况

  1)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法律及政策

  国家非常重视促进残疾人的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丶《残疾人就业条例》丶《残疾人保障法》均对残疾人士就业与权益保障进行了规定。其中《残疾人就业条例》针对用人单位的责任作出了按比例就业的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如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法定比例,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此规定对推动残疾人士与健全人士一起工作,伤健共融,使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残疾人就业条例》中也规定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以下服务:1)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2)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3)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丶职业适应评估丶职业康复训练丶求职定向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4)为残疾人自主择业提供必要的帮助;5)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而在《残疾人就业促进“十三五”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职能,加大力度,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职业培训丶职业介绍丶职业指导等针对性就业服务,更指出依托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活动,致力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存在,就业情况更严峻的情况下用尽方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

  2)工伤农民工再就业面对的困难

  虽然工伤农民工往往有较强就业的意愿,而且《残疾人就业条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所安排的残疾人职工人数之内”,即是招用残疾人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没有户口限制。但是,工伤农民工要再就业时却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ⅰ.工伤伤残等级与残疾人等级有差异,申请残疾人证需回户口所在地

  工伤伤残等级区分为一至十级,由工作所在地/劳动关系所在地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设在人保部门)鉴定,依法享有工伤待遇,但如果要享受残疾人相应的政策保障,就需要另行申请残疾人证。是否发予残疾人证由户口所在地的县级残联评定,残疾人等级由一至四级。一般而言,一至六级工伤伤残可评定为残疾人,获发残疾人证,部份七级工伤伤残可获发残疾人证,而八至十级基本上难以获发残疾人证。

  因此工伤农民工在工伤治疗完成后需要再专门返回户口所在地才可申办残疾人证,并且有相当一部份工伤农民工未达残疾人的评定标准,因而不在以残疾人为对象的政策的服务范围内,但他们在劳动市场上实际上比一般的身体健全的劳动者处于较弱势。

  ⅱ.残疾人就业与培训服务大多以户口为基础,难以覆盖在城市遭遇工伤的农民工

  目前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服务及培训,大多由残联提供,由于残联建檔帮扶是基于当地登记的残疾人,只有户口在该城市的残疾人才能受惠,对于户口不在城市的工伤农民工,便难以受惠。即使工伤农民工持有老家残联发出的残疾人证,也因缺乏信息渠道及对接服务,较难受惠于残疾人的招聘推广活动。

  ⅲ.对用人单位聘请残疾人的支援有待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融入主流劳动市场不足

  《残疾人就业条例》针对用人单位的责任作出了按比例就业是个很好的规定,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残疾人士上往往因为经验不足丶对残疾人理解不够、对于管理残疾人存在担忧,因此存在相当部份用人单位不愿或不敢招聘残疾人,情愿选择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或只是名义上聘请但不安排工作。其实残疾人,特别是工伤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就业意愿,如有合适的支持,他们比一般劳动者就业稳定性更高。

  按比例就业旨在促进残疾人融入主流劳动市场及社会中,但目前面向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更多采取残联举行专场招聘的形式,对于本地户口的残疾人而言,由于已在残联的服务覆盖中,因此信息尚可对接,但对于户口在外地的工伤农民工则较难获得。此外,主流劳动市场由人保部门管理,区县一级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设立公益性质的人才市场,而残疾人的就业服务则往往有所区隔,两者结连度有待提高。

  三丶建议

  我国残疾人口当中因工伤致残群体的情况是相对特殊的困境人群。他们后天致残,大部份处于青壮年,仍有一定劳动能力,而工伤者绝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工伤后仍有不少人会希望继续在城市工作,对重返劳动市场有特别强烈意愿,他们能否重返劳动市场,也影响农村地区的减贫成效。因此,针对帮助解决工伤致残群体的再就业需求,有如下政策建议:

  1)工伤者可于工伤发生地申办残疾人证

  允许工伤者(主要为农民工)在工伤发生地申请办理残疾人证,把他们登记在当地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信息数据当中,以实名制进行信息管理,有助当地政府部门能落实的精准就业帮扶,同时使工伤残疾人能知悉及享受到流入地提供的就业培训丶职业介绍,以及同等享有个体户创业税务优惠。

  对于按残疾人证未达评定标准的工伤伤残者(一般为七至十级),建议也可纳入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的精准服务对象中。

  2)恒常化残疾人就业招聘服务,融入主流人才市场

  除了在就业援助组织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或定向招聘外,建议残联与人保部门共同合作,更有效地作出资源整合,包括在较为大型的公共就业服务中心性质的人才市场设立残疾人服务专柜,提供职业介绍等讯息,同时推动残疾人的就业招聘结合进一般的人才市场里,作为日常市场招聘的一部份。

  3)支援用人单位招聘残疾人及工伤致残者

  残保金增加了企业不招聘残疾人产生的营运成本,特别是使部份规模较大丶员工人数较多的企业更有动力招聘残疾人士。针对这些规模较大,管理制度相对完整的企业,可由相关部门(包括残联、人保、民政等)支持和鼓励社会参与,尝试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支持企业雇用残疾人士的工作,为这些企业提供有关残疾人工作安排等能力建设及专业咨询服务,排解企业的疑虑与担忧,对于再就业的残疾人/工伤者提供个案辅导,协助身心康复。

  对于已达工伤评残标准但未达残疾人证领取标准的工伤者,建议也可纳入再就业的精准服务中,并对于用人单位可适度折算免交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通过多方面的政策完善及服务覆盖,将可更有力减低工伤农民工返贫的现象,使工伤农民工、残疾人与健全人士共同就业,融入社会。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7247号建议的答复

陈智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工伤再就业政策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工者在工伤发生地申残疾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规定,第一次申办残疾人证的申请人,需向户口所在地县级残联提出办证申请。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我国户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原则,比照身份证办理有关程序确定的。今后我们在修订管理办法时,将充分考虑您的意见。

  二、关于恒常化残疾人就业招聘服务,融入主流人才市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近年来积极推进工伤康复工作。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工伤康复早期介入工作机制,实现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同步进行,从源头上降低工伤职工的伤残程度;另一方面稳步推进职业康复工作,通过建设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平台,探索加强工伤人员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劳动能力,促进其返岗就业。

  中国残联在推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大对残疾人就业服务力度的同时,通过加强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目前,全国已建成3000家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面向城乡残疾人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多项就业服务。还建设了全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就业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国残联将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协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残疾人就业服务。

  三、关于支援用人单位招聘残疾人及工伤致残者

  2014年,财政部、中国残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财社〔201413号),将五大类 19 项残疾人服务纳入政府购买试点范畴,其中残疾人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试点范围,北京市等社会组织相对成熟的地方还出台了购买社会组织提供残疾人职业辅导员服务的具体办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各地加大购买社会组织提供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力度。

  四、关于其他问题的说明

  建议中关于五至十级工伤伤残只能获得一定金额赔偿的说法不完全准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五、六级伤残职工除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保留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

  建议中提出将未达到残疾人证领取标准的工伤者纳入按比例就业人数计算并提供相应就业服务。根据201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残联联合出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是核定按比例就业的唯一依据。同时,由于残疾评定与工伤鉴定办法标准不一致,不同系统间相互认证目前仍存在较大困难,为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各级残联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就业服务仍只能以残疾人证为准。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改善残疾人证办理流程,为符合条件的工伤者办理残疾人证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合作,为工伤人员提供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更加精准的服务。

  衷心感谢您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8827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