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马烨):“欢迎客人们!”,“尝尝新出炉的蛋糕!”,一声声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却是一个个不太平凡的个体。在“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残疾人士和“善满家园”创始人胡艳苹女士一起做蛋糕、制作工艺品,他们用劳动和特有才能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致富能手”李端仁的带领下和永吉县残联的扶持下,当地残疾人正在朝着脱贫致富之路不断努力;在吉林延边州安图县明月镇龙泉村卫生所,村民们正在使用康复器械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村民们正在感受着健康帮扶带来的生活便利。在吉林省残联的带领下,吉林省残障人士这个特殊群体正在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朝着美好生活大步前进。
用劳动实现残疾人的自我价值
在社会大范畴内,残障人士被看做是一个群体,但对于残障人士本身而言,他们也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如何让残障人获得社会认同和理解,应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解决的问题。
长春市九台区的“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创始人胡艳苹女士通过多年努力为残障人士撑起一个共同的家,也寻求了一个综合发展的模式。
这里生活着52位智障人,衣食住行全部免费,其中大部分是“善满家园”的创始人胡艳苹“捡”来的。“我要带着孩子们通过劳动改变生活,寻找属于这些特殊群体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带着他们要社会的施舍。"
胡艳苹觉得,残障人士更多是精神上得到认可,通过劳动找到尊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从最初单一对智障人的托养,转变到面向当地全类别残疾人实现康复、脱贫,胡艳苹在不接受一分钱社会捐助的情况下,实现了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托养的全链条融合发展模式。
胡艳苹和孩子们在一起歌唱
胡艳苹说,善满家园以康复托养中心为依托,对智力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符合就业条件的通过岗前培训,在就业辅导员帮助下安排在阿甘餐厅工作。在这里,胡艳苹开设了以辅助性就业为主的善满烘焙坊,并通过企事业单位团购订单的形式作为主要销售渠道,已实现11名智障人稳定就业。“我们不需要别人因可怜我们,才买我们的商品,孩子们做的不比正常人差。”彩绘、工艺品创作……胡艳苹陆续推出了多项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项目供大家学习。
“让残障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孩子也能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智力慢慢成长。”这些年,不少智障孩子离开了托养中心逐渐回归社会,如今还有50余位留在善满家园。从康复托养,到辅助性就业,再到阿甘餐厅的支持性就业,胡艳苹为智障孩子融入社会一直努力着。
用帮扶助力残疾人脱贫致富
对于智力障碍的人需要指导和引领,但对于一些身体残疾,但还存在部分劳动能力的人,用自己的劳动去脱贫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北大湖镇宋家村,一部分村民在当地“致富能手”李端仁的带领下,通过种榛子实现脱贫。7年前,李端仁成立了永吉县仁利榛树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榛苗统一供给,技术统一指导。
如今,合作社已带动残疾人家庭400余户。“榛子不像玉米等农作物那样每年都有收成,大概要等5、6年才进入丰果期。但一亩地玉米收入不过几百元,而一亩榛子的收入则有七、八千元。”李端仁说。
永吉县残联因势利导,把李端仁的榛子种植基地作为残疾人扶贫实训基地,扩大对残疾人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残疾人开展榛树栽培培训,培训残疾人500余人。在此基础上,永吉县残联积极推行“双向扶持”政策,从李端仁那里购买榛苗,提供给贫困残疾人作为创业扶持。2015年以来,县残联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扶持贫困残疾人100余户。现在已有近400户残疾人家庭得到李端仁种植大榛子的带动和帮扶。
残障人士需要社会的肯定和充足条件的发展,同时也更需要一定范围内的安全、健康保障。
在吉林延边州安图县明月镇龙泉村卫生所里,村医刘镇林正在为签约的残疾人量血压,指导康复训练。村民董新娟是四级肢体残疾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自己定期来村康复室做颈椎牵引康复,有了“家庭医生”,让自己更踏实、更舒心。董新娟口中的“家庭医生”是一个康复服务团队,由县乡村三级诊疗机构的医生组成,对残疾人贫困户等重点人群进行签约服务。
村民在进行康复训练
龙泉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平堂介绍,村子里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6户24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部到人,有效满足了残疾群众医疗健康服务和精准康复服务需求。
吉林省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截至今年10月末,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已经达到83.59%,有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比例总体覆盖率达到90%,已为25000多名有需求的建档立卡和因病致贫返贫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让残疾人生活有尊严,让残疾人获得幸福,带领残疾人脱贫致富,吉林省残联和残疾人群众正朝着这一目标正奋发努力,向着属于他们的中国梦不断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