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往期专题» 2020»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典型事迹

典型事迹

精准帮扶添动力 助残脱贫奔小康

汉中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扶贫办主任 康虎生

(2020年3月31日)

汉中位于陕西南部、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市11个县区有10个贫困县。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强化政策和帮扶措施落地落实,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52.4万人下降到2.6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96%下降至0.9%,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其中贫困残疾人脱贫5.35万人。

一是高点站位,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我市有6.29万贫困残疾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12%,点多面广程度深,脱贫任务重、难度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作为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把助残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同安排、同部署、同督查,先后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贫困残疾人脱贫2016—2020攻坚计划》等23个文件,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工作中,我们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强化优先意识,汇聚优质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精准帮扶、精细管理,强化督导,开展市级督办20次,有力推动助残帮扶措施和政策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分类摸底,夯实精准帮扶基础。坚持把精准识别作为靶向施策的根本前提,以镇村为单位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通过残联提供基础数据、四支队伍入户核实、行业部门定期比对,建好“摸排对象、办证认定、政策落实”三本台账,精准分类贫困残疾对象,其中有劳动力8503人、弱劳动力15685人、无劳动力38775人,按照“一户一策、不漏一人”的原则,精准到户到人落实“帮、带、扶、保”举措,确保对象无遗漏、措施不走偏。

三是精准施策,助力持续稳定增收。坚持把产业就业作为贫困残疾群众稳定脱贫的关键,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发展产业 “扶”,结合全市茶、菌、药、畜、果等“5+X”特色产业布局,对有劳动能力的因地制宜选优增收项目,每户落实5千到1万元产业奖补资金,投放2.62亿元小额扶贫贷款,扶持1.84万人实现产业增收。利益联结“带”,注重发挥村集体经济优势,将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资产收益扶贫范围,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建成省市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37个,通过托管代养、入股分红等方式,将1208户贫困残疾家庭镶嵌在产业链上。就业扶持“帮”。强化技能培训,利用社区工厂、公益专岗等,优先安排有意愿的贫困残疾劳动力就业务工,目前1.05万人实现就近就业,其中公益专岗安置1395人。通过帮扶,贫困残疾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855元增长到2019年的8491元,年均增长31.3%。

四是志智双扶,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深入推进“明理?感恩?诚信?自强”主题教育活动,搭建乡贤文化促进会、扶志学堂、道德积分银行等载体,开展千场宣讲明形势、千场讨论话恩情、千场演出展变化、千张榜单促动能、千所学校强本领“五个千场”活动,引导他们懂政策、学技术、找门路,通过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实现脱贫,培育出了翟必兴、郑娥等一批身残志坚、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举办全市“决战脱贫攻坚?我身边的感动”等先进事迹报告会14场次,累计表彰38名残疾人脱贫民星,4人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奖,示范带动身边人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五是强化监测,筑牢保障最后防线。依托“汉中市脱贫攻坚云计算中心”,创新开发“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平台”,动态监测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政策落实情况,适时发布“红黄蓝”三色预警,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教育扶贫上,安排1665名轻度残疾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落实254名适龄残疾儿童 “一生一案”送教上门服务,着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医疗救助上,持续深化“四步筛查、三类分治、多重保障、一单结算、医联共体、健联管理”汉中健康扶贫模式,为5.66万贫困残疾家庭落实签约医生,每季度上门跟踪服务,有效解决就医难、看病难。全国全省健康扶贫现场会先后5次在我市召开,2018年我市镇巴县健康扶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综合保障上,五年来累计落实“两项补贴”47.1万人次、发放补助3.66亿元,对符合条件的3.26万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本次会议部署要求,学习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加强与残联、民政部门密切协作凝聚工作合力,强化助残脱贫措施,扎实推进 “三比一提升”和春夏攻势“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行动,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Baidu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