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返贫、因残致贫”,是脱贫攻坚工作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贫困残疾人因自身原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为走得比较慢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否如期实现脱贫,是检验脱贫攻坚工作的“试金石”。2019年以来,防城港市残联靠前服务,多措并举,主动融入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大格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助推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以制度保障促残疾人民生改善。积极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和需求实名制信息核查工作,对全市32个乡镇(街道办)和5个国营农(林)场的残疾人进行全面的入户调查登记,共完成登记21820人,全面精准掌握了我市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需求信息,为上级制定惠残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规范核发残疾人证管理工作,对之前存在的评残不标准、**不及时等问题,采取上门服务、定点评残等灵活形式,精准组织非持证残疾人及时进行评残鉴定,年内新办残疾人证1385本,并实时与民政等部门动态共享持证残疾人员管理信息,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应发尽发。2019年,共配合民政部门发放“两项补贴”资金超1200万元,惠及全市1.68万名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投入超68万元为2.27万名残疾人购买保险,实现全市持证贫困残疾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制度的实施,已成为当前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的重大制度支撑。
——以扶贫助残项目促残疾人脱贫致富。开展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投入40万元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全市受扶持贫困残疾户达400户,进一步激发了残疾人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投入60.8万元为152户残疾人家庭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解决了部份残疾人户内活动和日常出行等生活困难。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投入83.85万元为559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建设,共投入160万元在4个县(市、区)建立了8个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开展绿茶种植和猪、鸡养殖等扶贫项目,累计安置100多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800多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由以往的“输血”转变为现在的“造血”,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村残疾人就业问题,探索出一条扶贫帮困新路径。
——以培训和资助教育促残疾人技能提升。加大残疾人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年内共对133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完成年度培训任务数60名的221.6%,受训对象基本上能够掌握1~2门生产增收技能。组织实施“阳光助学计划”等项目,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给予资助,受惠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超100人。建立“扶残助学”长效机制,及时与教育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帮助残疾学生准确了解国家高考政策和落实残疾考生助学金申请等,切实维护残疾考生合法权益。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72名贫困残疾儿童进行学前康复教育,切实为残疾儿童提供就学保障。对全市6-16周岁的1045名残疾儿童进行核查,全面掌握适龄残疾儿童就学类别、方式和失学、缓学等情况,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得到入学安置。市残联通过开展贫困残疾人技能培训和强化资助教育,逐渐引导贫困残疾人由“扶贫”往“扶智、扶志”转变,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不断提升残疾人思想教育和劳动就业技能,为全面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