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康复

关于印发重庆市“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残联、教委、民政局、人力社保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两江新区残联办事处、教育局、社会保障局、社会发展局,重庆高新区残联办事处、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公共服务局,万盛经开区残联、教育局、民政局、人力社保局、卫生健康局,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为做好我市“十四五”残疾人康复工作,依据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市残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制定了《重庆市“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重庆市医疗保障局

2021年12月31日


重庆市“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升我市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依据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残联发〔2021〕33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十三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有力领导,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我市残疾人康复事业取得显著发展成就。残疾人康复服务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制定《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和《重庆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等级划分要求》和《社区康复服务规范》2个地方标准,评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161家280个类别,实现所有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全覆盖;残疾人康复服务状况进一步改善,98.1万人次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2.15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

全市残疾人康复事业持续进步、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初步普及的同时,我市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不完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与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和残疾人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对于增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康复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以推动全市残疾人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完善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提升康复服务质量,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任务目标。

到2025年,全市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5%以上,残疾人普遍享有安全、有效的基本康复服务。

——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着力增强专业化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城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三、主要措施

(一)完善残疾人康复保障政策。

1.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帮助残疾人按规定加入基本医疗保险,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按规定做好重性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医保参保患者门诊保障工作。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区县,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加强残疾人医疗救助,做好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互补衔接。

2.完善残疾人康复专项保障政策。推进建立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区县可适时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放宽对救助对象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合理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增加康复服务供给,确保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出台政策、建立制度,对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服务给予补贴。为大小便失禁重度残疾人提供护理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二)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3.加强康复医疗机构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加强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加强区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康复医疗门诊,为残疾人提供便捷、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

4.加强儿童福利、精神卫生福利和工伤等康复机构建设。增强面向残疾困境儿童、精神残疾人、工伤致残人员的康复能力。积极探索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与工伤康复工作的协作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康复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机构,增加残疾人康复服务供给。

5.加强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建设。推进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通过与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康复医院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业务创新,共同开展残疾人康复医康教研产一体化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惠及残疾人的康复医疗联合体系。充分发挥重庆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在残疾人康复业务中的示范、指导、培训等职能作用,着力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推动已建成的区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发挥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以及康复辅助器具展示、租赁、咨询等服务。出台《重庆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内容规范。区县相关部门按照属地原则,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合理化布局和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评价、安全工作等规范化管理,提升机构康复人员专业水平,提高残疾儿童康复质量和效果。

6.推动康复与教育融合。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资源教室配备满足残疾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优先为残疾学生提供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及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实施学前教育和残健融合教育。鼓励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开展送康复进特殊教育学校、进普通学校活动。

7.深化残疾人社区康复。贯彻落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标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社区康复服务规范》,立足社区资源、条件,完善康复设施、队伍,开展日间照料、工疗、娱疗、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等适宜康复服务。逐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室)功能整合至具备相关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卫生室或“残疾人之家”;对于暂不具备相关条件的,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作用发挥。深化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残疾人就近就便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护理、指导等服务。发挥残疾人主体作用,推广开展脊髓损伤患者“希望之家”、精神障碍患者家属专家等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项目。扎实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5年底,80%以上区县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区县,60%以上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三)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

8.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养。加强临床医学、特殊教育、社会工作等专业教育中的康复知识、能力培养,普及残疾人康复专业知识。持续推进康复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开展康复医学科医师转岗培训,增加从事康复医疗工作的医师数量。支持有条件的院校设置康复治疗、康复工程等专业,增加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供给。

9.强化康复工作人员岗位培训。推进康复医疗从业人员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对医疗机构正在从事和拟从事康复医疗工作的人员开展培训。加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培训,提升基层康复医疗服务能力。遴选全市残联系统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市级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展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

10.推进残疾人康复相关职业建设。根据残疾人康复相关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加强职业能力评价,畅通残疾人康复从业人员职业晋升通道。开展助听器验配师、假肢师、矫形器师、假肢装配工、矫形器装配工等人员培训。持续做好康复医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评审。推进康复医疗、康复工程、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职称工作,支持各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化职称评审。

11.加强残疾人康复科技创新。开展残疾人康复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高全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中医药与残疾人康复融合,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推动残疾人康复纳入各级政府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强康复评估、治疗技术和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等研发,促进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先进科学技术在残疾人康复领域示范应用。加强残疾人康复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开展“互联网+”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发展康复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提高康复服务效率、质量。

(四)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

12.主动调查、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开展全市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定期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状况。规范界定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内容,做好康复服务状况与需求调查培训,不断提高调查数据质量。

13.组织提供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各区县依据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结果,制订年度康复服务计划,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等力量,通过上门服务、实施转介等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或帮助残疾人获得康复医疗、训练、护理、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

14.保障基本康复服务质量。修订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细化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根据相关康复服务标准、规范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匹配度,有效保障基本康复服务质量。

四、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任务落实。

各级政府加强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卫生健康、民政、教育、人力社保、医疗保障等有关部门主动采取措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做好行业管理、基本康复服务保障等。残联组织主动代表残疾人利益,调查、反映残疾人康复需求,协调推动相关部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并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列入政府民生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康复人才培养、康复机构建设、宣传教育等经费保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残疾人康复服务,鼓励、支持重庆市残疾人康复协会、重庆市残疾人心理健康与咨询学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志愿与慈善力量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

(三)做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组织开展“爱耳日”、“助残日”、“爱眼日”、“残疾预防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运用各类传播方式、技术,做好残疾人康复知识和政策宣传,不断增强残疾人康复意识和能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康复的良好氛围。

Baidu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