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要闻

科技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侧记

9月20日上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闭幕。会议举办期间,随处可见一辆辆小巧便捷的电动轮椅穿梭在会场中,西藏自治区肢残人协会主席洛桑巴典代表指着他的“出行伙伴”说:“以前电动轮椅的电池开发很困难,现在电池功能越来越强大,电动轮椅也更便捷了,这对我们残障人士的帮助非常大。”

近年来,我国用科技进步带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着力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体育、托养照护、无障碍等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其中,无障碍事业在科技的推动下进步飞速,为残障人士带来了切实的便利。

“科技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是颠覆性的”

听障人士如何接打电话?在过去,这是一个不可能的命题,而现在,专门面向听障人士开发的语音文字实时互转产品已屡见不鲜。这些产品不仅能将通话语音内容实时转化成文字传到接听界面,也可以将听障人士在手机上输入的文字实时转化成语音发送出去。

“我第一次接电话是快递电话,当时自己非常惊讶,也很开心,终于不用依赖家人、同事了。”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国家通用手语数字推广中心副主任徐聪代表分享了第一次接电话的感受。科技赋能不仅为听障人士打开了一扇对外交流的窗口,也让他们在送取外卖、快递等日常活动中更加顺畅。

除了专门助残类产品,面向大众开发的科技产品也为残障人士提供了更多便利。“以前空调遥控器的温度、模式我都看不见,也调不了,但现在我直接跟智能音箱说就可以,科技对我们盲人生活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无障碍监督科干部王家骥代表说。

此外,盲人生活安全感的缺乏是大多数人不能感同身受的,而智能温度传感器、门窗传感器等产品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盲人心理安全感。“我家所有的窗户都安装了门窗传感器,现在我一个人在家不担心进小偷了。”王家骥感叹道。智能音箱、互联家居、人工智能助手……这些面向大众开发的产品,对于视障人士的生活已不可或缺。

科技的融入也让残障人士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为盲人开车提供了可能性。“我的很多盲人朋友都梦想着能有一天开上自己的车,我们身体的不足正越来越多地被科技补偿。”洛桑巴典说。

打通无障碍的“最后一公里”

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残联为100多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山东邹城市残联理事长丁伯平提到:“邹城市投资1200余万元,为520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工程,比如家里的灶台、洗衣机,我们都进行了智能化的改造。”

随着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有形的障碍越来越少,但依旧存在很多无形的障碍和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无障碍事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盲人出行安全问题是王家骥心中最希望得到解决的:“我平时很少出门,每一步都充满了惊险,更别说去不熟悉的地方了。”

近些年,智能导盲手杖、智能眼镜等辅助器具也时有出现,但实际应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很多人试用过智能眼镜等类似的导盲产品,但都不够灵敏,往往它发出障碍提示声的时候,人就已经撞上了。”王家骥说,“导航100米的马路,有1米的不精确我们都过不去,所以无障碍产品必须要做到100分我们才敢使用。”

在很多人眼中,听障群体可以通过文字或把文字转成语音来与他人交流,但现实情况却更为复杂。“文字表达有时候不太准确,而且40岁以上的聋人往往没有口语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打手语更自然。”徐聪期待科技的进步给他的生活带来改变,“我们聋人手语使用者迫切需要手语识别技术,能够将手语转换成语音或文字。”

打通无障碍的“最后一公里”,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推进。丁伯平认为:“想要让残障人士和健全人一样生活,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购物、上网、就业等等,这就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与支持。”只有凝聚社会各方力量,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才能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科技日报》

Baidu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