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杨震生(右)在巡视病区时和截瘫伤员唠家常。
“眼看春暖花开了,大叔大姨们想不想出去转转?”
“咋不想哩,南湖的樱花快开了吧,到时候想去拍几张照片”“听说丰南河头老街建得不错,我想去看看”……
2月20日14时许,记者来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此时,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在活动室里同几位疗养员正聊得热络。
杨震生手中拿着笔和本子,把大家的“小心愿”一一记录下来。
“全国两会就要召开了,我要抓紧调研,把基层的声音带到会上去。”杨震生告诉记者,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自己打算就提供多元化精准养老服务提交一份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这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杨震生说,作为从事医疗养老服务方面的民政工作者,就要摸清需求,找准问题,以精准服务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在杨震生看来,精准服务,不仅要知之所需、承之所盼,更要行之所至,切实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家的温暖”。
“明天就是‘二月二’了,院里的理发工具准备好了吗?服务对象的‘头等大事’可不能含糊。”回到办公室,杨震生习惯性地翻看桌上的台历,紧接着拨通了护士长的电话。
记者注意到,小小的台历上,过去的每一个日子都被标上了记号。“过去三年间,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全力守护服务对象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成为疗养院的首要任务。”杨震生说。
在疗养院居住的,既有截瘫伤员,也有“三无”孤寡老人、失能失智老人,普遍免疫力差,自理能力弱。三年来,杨震生组织全院职工持续优化关心关爱工作机制,以最严的标准、最细的措施,做好医疗护理等工作,实现了“零感染”。
目前,疗养院服务对象的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随着截瘫伤员大多步入老年,养老服务便成了杨震生关注的重点。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培养管理,稳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高质量发展……杨震生的工作笔记,清晰记录着这些年关于优化养老服务的建议。
基于长期工作实践和全国人大会议前的一系列调研,杨震生对于优化养老服务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根据有关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均增加将超过1000万。“家庭少子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高龄、失能、留守、独居等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提出更多特殊需求。”杨震生感叹,我国的养老服务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短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短板。
“要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提升改造,以社区微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在杨震生的笔记本上,这段建议要点被红笔勾勒了出来。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基层的民政事业工作者,杨震生心系唐山大地震中的截瘫伤员,更把目光投向更多的弱势老年群体。
如何了解反映群众的心声?杨震生把功夫下在平时——在疗养院各病区走一走,跟截瘫伤员们聊聊天,是他每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杨震生时刻牢记人大代表的职责,聚焦养老服务业等方面的热点难点,用心探索更细致周到的服务模式,用情满足服务对象的所需所盼,用力调研涉老问题的新形势新变化,让自己提出的建议“更有温度”。
来源:河北日报 记者王育民
京ICP备05022942号
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