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首页 业务频道 康复 工作动态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简报(2017年 第四期)

  内容提要:

  【会议材料】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培育试点工作现场会暨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进会有关材料(2)

  【工作动态】

  中国残联、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推动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55)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培育工作研讨会在安徽省太湖县召开(56)

  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研讨会在湖南、河南召开(56)

  【重要政策】

  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60) 【会议材料】

  12月11日,中国残联康复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联合召开会议,就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作出专项部署。各省(区、市)卫生计生委及残联有关同志参加会议,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世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四川、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同志围绕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交流了经验,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中国残联康复部负责同志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现将会议领导讲话及经验交流材料印发,供各地在工作中使用。

  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培育试点工作现场会

  暨全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进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残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吕世明

  同志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残联向来自各省(区、市)卫生计生委和残联的同志们表示欢迎,向国家卫生计生委长期以来对残疾人工作特别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时期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残联共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医改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开好这次会议对于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国家卫生计生委刘利群副巡视员谈了很好的意见,我非常赞同,希望与会同志认真学习贯彻。四川、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同志一会儿还要做经验介绍,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借鉴。下面,结合残联工作职责,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将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的责任感、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就加强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要求“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国务院先后颁布《“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等法规、政策。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重视下,近年来,残疾人医疗、康复等工作进一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对维护残疾人健康作出具体安排。《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等对事关残疾人切身利益的卫生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今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共同下发《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今天又联合召开会议进行专题动员部署,充分体现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主动性、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对广大残疾人的关心和厚爱,必将对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举措,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显示,广大残疾人在基本医疗、康复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困难,残疾人的健康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仍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为此,各级残联要切实站在维护残疾人健康权益,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推进健康中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主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主动与卫生计生部门加强配合,共同采取措施,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努力以此为基础推动残疾人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状况全面改善,为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二、紧密配合,迅速提高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做出的重大安排,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优先覆盖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到2017年,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残联的调查,这项工作启动以来,成效显著,总体进展顺利,但部分地区残疾人签约率距6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各地残联和卫生计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提高广大残疾人的签约到位率。一是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部署。各地要根据本次会议要求,尽快研究、明确本地区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措施、方案,建立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抓好工作动员、部署。二是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工作针对性。各级残联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等有关数据,与本地卫生计生部门共享、核对残疾人签约信息,力求准确识别未签约对象,有针对性地推进后续签约工作。三是加大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保障力度。各地残联要与卫生计生部门紧密配合,共同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投入,为残疾人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经费保障,为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四是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各级残联要发挥基层组织,特别是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深入社区、家庭,采取多种形式向残疾人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要意义、作用,宣传家庭医生签约的政策和内容,动员广大残疾人主动接受签约服务。

  三、统筹协调,扎实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

  康复是广大残疾人的急迫需求。国务院《“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2016年,中国残联、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通知,共同启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是“十三五”期间推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战略举措和攻坚行动。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全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正在有效推进,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但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不高,基层康复工作力量薄弱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家庭医生是最靠近残疾人的专业技术力量。家庭医生不仅能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服务送到残疾人身边,也是承担基层康复服务的重要力量。各地在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的同时,要积极将家庭医生签约与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有效对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康复咨询、指导和转介等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奠定有力的组织基础。四川、安徽太湖县在这一方面已创造成功经验,取得显著成效。希望大家积极学习、借鉴。中国残联将继续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紧密配合,为各地面向家庭医生加强残疾人服务知识、技能培训等提供支持,也希望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性,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整合推进残疾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康复服务方面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同志们,党的十九大为改善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加快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残联要切实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残疾人健康、残疾人康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有力措施,做实做细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维护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2017年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安排

  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

  这次会议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世明副主席到会讲话,会议就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速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进行了部署培训,开展了经验交流。大家普遍反映会议开得及时、实用、高效,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理清思路、开拓残疾人康复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时至岁末,根据会议安排,我对2017年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一下简要回顾,谈一下对2018年工作的思考、建议。

  一、2017年工作回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为残疾人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强保证。2017年,全国残联康复战线的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在改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状况,加强残疾预防,推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与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绩。

  (一)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法规政策建设迈出新步伐

  推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条例》。2017年7月1日起,《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将我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对加快和规范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条例》颁布后,中国残联积极组织开展《条例》宣传、解读,推动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落实《条例》进行动员、部署。王勇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认真贯彻实施《条例》,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体系;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针,扎实做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工作;扩大康复服务供给,优先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加强标准、人才、学科建设和行业管理,全面提高康复服务质量。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督查落实,做好宣传引导,努力推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对各地贯彻落实《条例》,全面部署和推进“十三五”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推动作用。

  推动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建设。按照《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等有关规定、要求,中国残联积极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送审稿)。与相关部委磋商达成一致,正报送国务院。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制度,组织召开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政策研讨会,编发通报,推动各地学习、交流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建设经验。

  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国残联主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部门沟通,促成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印发《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作出专门部署。

  围绕宣传、贯彻《条例》,健全康复保障制度等,各地主动作为,大胆创新。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残工委全体成员出席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山西、江苏、甘肃省领导做经验介绍,安徽、吉林、湖北、海南等省开设省、市、县三级分会场,组织全省范围各级政府残工委成员全体参加会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北京、湖北等地又专门召开全市(省)残联系统康复工作会议再次就贯彻落实《条例》,推进十三五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围绕贯彻落实《条例》,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贯彻《条例》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政府专门印发贯彻落实《条例》重点任务分工。天津市、河南省制定《条例》实施办法,上报法制办。江苏、广东、福建、云南等9省(区、市)率先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并积极参与、支持全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设。青海、宁夏等7省(区、市)建立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各地法规、政策建设实现了新的进展。

  (二)全力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

  围绕贯彻落实《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十三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等,中国残联持续加大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推进力度。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分解各地,明确工作目标。加强监测督导,建立常态化工作通报制度,每月编发简报,帮助各地了解、掌握全国工作进度。组织开展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培育,举办试点培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开辟“精准康复三方谈”栏目,促进经验交流、学习。推广使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管理系统,组织全国人工耳蜗统一招标采购,为各地加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科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支持。

  各地解放思想,转换打法,积极研究、制定本地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抓紧开展工作部署、业务培训,有效推动了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的实施。山西、广东、重庆等地与卫生计生等部门联合制定、下发定点康复机构及评估机构管理办法、准入标准。山东、河南、河北、宁夏等地争取当地政府加大人工耳蜗、脑瘫等专项康复经费投入。辽宁省协调财政厅等部门制定专项方案,明确各类基本康复服务项目的补贴标准和资金渠道。北京、上海等大力推进“互联网+”辅助器具服务,有效提升了辅助器具适配率与服务水平。陕西狠抓基层试点,培育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安徽省残工委专门发文推广太湖县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经验。四川将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与家庭医生签约及本地“量服”工作一体推进,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位居前列。

  在全国各地共同努力下,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有效推进,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状况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国已有85%的地市、80%的区县完成精准康复行动工作方案编制及部署、培训。2017年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动态更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为65%,比201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三)持续推进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康复机构建设管理。中国残联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信息发布试点,为贯彻落实《条例》摸索经验。实施《基层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十三五”实施方案》,落实投资计划,支持各地新建康复机构56个。下发《关于集中开展残疾人康复机构自查自纠的通知》,指导各地加强康复机构规范管理,杜绝侵害残疾人康复权益的现象。支持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举办三类省级康复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加强地方康复机构业务指导、专业协作。

  推进康复人才培养。持续开展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实名制培训,与北京大学共建精神残疾康复合作中心,加强与各残疾人专门协会协作,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将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等纳入培训内容。2017年共举办国家级培训52期,培训专业人员3000余人次。继续与教育部合作推进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试点,组织编写培训教材,推动建立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联盟。

  加强社区康复工作指导。与民政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积极借力家庭医生签约,推进新形势下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重视残疾预防与康复科技攻关。争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支持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开展首届“残疾预防及康复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12个科研项目、166名科研工作者获得表彰,进一步团结凝聚了康复科技力量,促进了残疾预防及康复科学技术创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残疾人包容发展的倡议,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框架下残疾人事务主题活动,召开全球辅助器具产业大会,举办国际福祉博览会、中国听力语言论坛、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各地立足实际,加大投入,持续加强康复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和社区康复工作,不断完善多元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浙江、贵州等地创新发展机制,与本地医学院校合作共建省康复医院。甘肃省依托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省康复医疗联合体。吉林、山东、深圳等地积极承担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信息发布试点。辽宁、广东、湖北等地积极推进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区域中心建设。内蒙古、江西等地主动申报国家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推动本地区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湖南、河南等地认真开展职业院校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在康复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取得实效。江西省将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作为省政府民生工程、社会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予以推进。

  2017年,全国已建成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8607个,其中残联办康复机构3022个,有在岗人员241万人。全国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市辖区为978个,县(市)为2039个,有社区康复协调员463万人,其中416万人接受过培训。

  (四)大力开展残疾预防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中国残联牵头成立由17个相关部门组成的残疾预防工作协调小组和全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协调联动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积极推动设立“残疾预防日”。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将每年8月25日设立为“残疾预防日”。中国残联迅速行动,与中宣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5个部门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开展首个“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并组织策划、举办多项专题活动。活动期间,王勇国务委员亲自考察北京市残疾预防工作,中央电视台播出残疾预防公益广告,《焦点访谈》播出专题节目,《人民日报》发布全版宣传海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均采写、发布评论、消息。为支持各地开展活动,中国残联协调有关部委共同组织专家编写残疾预防核心知识及配套丛书,向各地免费发放丛书3000套,海报48万份。同时,继续利用各重要宣传节点加大残疾预防和康复相关知识宣传,组织或参与开展了爱耳日、防治碘缺乏病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精神卫生日等活动。持续推进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试点工作,组织培训班7期,培训管理和技术人员1235名。

  各地积极行动,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残疾预防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北京、山西等地政府领导亲自主持研究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工作,陕西、江西等21个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浙江、福建、新疆等9省政府领导出席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湖南省分管省长发表署名文章,广东、云南等16省在残疾预防日期间举办大型广场宣传活动,上海、吉林等6省拍摄残疾预防公益宣传广告,在本地电视台、公交车、地铁等播放。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首个残疾预防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全国形成宣传热潮。在江苏、山东、重庆等地重视下,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较圆满地完成了年度重点干预项目任务。

  2017年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正确领导,广大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积极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我代表中国残联康复部向大家为残疾人康复事业做出的积极努力和宝贵贡献表示崇高敬意和真诚感谢!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存在大量瓶颈和短板问题。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康复服务供给能力、保障能力不足,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较突出。从各地工作情况看,各项法规、政策的落实,各项重大业务安排的推进也极不均衡。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已进入实施的第三年,全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只有65%,距到2020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达80%的目标差距显著,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形势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二、2018年工作设想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抓好2018年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确保“十三五”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初步设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努力在扩大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供给上有进展,在维护残疾人健康,加快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上有新作为,确保“十三五”规划阶段目标顺利实现。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残疾人,对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特别关心、重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是时期全国残疾人康复战线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康复战线的同志们要切实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要着力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工作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主要矛盾的变化,围绕新的战略安排和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部署、要求,谋划、布局新时代的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工作。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好“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重点任务,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依法推进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条例》总结30年来,我国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成功实践,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以法规形式明确了我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原则、任务,规定了政府、社会、公民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是开展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好《条例》,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残联组织的共同责任。各级残联要积极协调、推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事业建设、服务保障和监督管理等法定职责。同时,要增强依法履职意识,认真落实好自身在残疾信息收集与共享、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康复机构信息发布、社区康复与家庭康复、康复服务监督、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法定责任。中国残联将与国务院法制办等共同做好《条例》的释义与培训,将推动相关部门制定、完善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服务规范、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信息汇总与发布。各地要将贯彻落实《条例》作为统筹推进本地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系统梳理、研究制约本地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推动本地政府尽快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条例》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条例》有关规定,明年,国务院将出台《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各地残联要积极协助、推动本地政府贯彻落实好意见。有条件的地区要继续主动推动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制度的建立。

  (三)加大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力度

  到2020年,实现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是国务院《“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明确要求。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抓手。目前,全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只有65%,个别省份不足50%,仍有近15%的市(地)、20%的县(市)没有完成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的部署。更有个别地方对“十三五”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要求认识不清,对组织、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重视不够,没有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更没有汇报、争取政府重视,把工作真正部署下去,把各方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2018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的严峻形势!各地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迅速采取有力行动,全面推进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的实施。要抓住关键,着力从协助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责任的角度,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残联组织综合协调的工作机制;着力抓好工作队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保障条件,强化科学管理。要加强统一调度,实施目标管理,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所有市、县2018年一季度全面完成工作部署。要以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调查为依据,倒排时间表,力争2018年全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完善的康复服务体系是确保残疾人享有安全、有效的基本康复服务的前提,推进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的同时,各地要继续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社区康复工作,不断提高精准康复服务水平。要创新康复机构建设、管理机制,着力充实服务内涵,提高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康复服务监管,坚决杜绝所属机构及合作机构发生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要制定、实施好本地康复人才实名制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完善社区康复队伍、设施和服务内容。

  (四)坚定维护残疾人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明确了新时期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定位和任务。各地要将维护残疾人健康作为今后康复工作的重要方向和任务,主动了解、掌握残疾人健康需求,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中维护残疾人健康,保障残疾人公平、优先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实名制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仍有16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只有约20%。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主动与当地卫生计生部门对接,借力健康扶贫工作保障好贫困残疾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医疗。要配合当地卫生计生部门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迅速提高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同时,要认真研究、制定政策,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衔接,在组织上、机制上根本打通康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要认真学习掌握医改工作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本地卫生计生部门加强医疗康复机构和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康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残联组织在残疾儿童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康复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及社会办康复机构密切协作,共同推进整合型康复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

  (五)大力开展残疾预防工作

  《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残工委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各地残联要主动担当、找准定位、积极作为。要着力发挥政府残工委办公室职能,协助政府加强统筹部署、综合协调,建立残疾预防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了解、掌握相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要着力抓好残疾预防宣传,组织开展好残疾预防日活动。牵头开展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是国务院明确批复的残联组织工作任务,各地要将组织开展好每年的残疾预防日活动作为今后的常态工作任务,主动谋划,主动推进,坚持高水平、高标准、大力度,打造强有力的宣传品牌,形成强有力的宣传声势。要继续扎实推进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培育试点工作,确保完成试点任务,不断摸索、形成有效工作经验,打造本地残疾预防工作的样板和窗口。

  以上是中国残联康复部对2018年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初步设想与安排。近日,中国残联就将召开全国残联系统年度工作会议,海迪主席、鲁勇书记将对明年工作进行正式动员、部署,中国残联将正式下发2018年工作要点,希望大家以海迪主席、鲁勇书记的讲话和正式下发的工作要点为正式依据认真抓好2018年各项工作的部署、安排。

  同志们,2018年,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残联将迎来成立30周年的重要时刻,残疾人事业、残疾预防与康复事业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一道,经历了历史性跨越,步入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回望历史,我们无比自豪,无限感慨;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豪情满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奋进,不懈努力,共同开创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以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开展精准康复服务的探索

  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

  感谢中国残联康复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为我们提供的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残疾人康复如何做到精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将结合四川如何推动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实际情况,谈谈四川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情况。

  一、需求众多,现状堪忧

  二抽数据显示,四川有残疾人6223万人,其中**259万人,按80%的残疾人有康复需求计算,全省有207万人有康复需求。目前,四川省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少,康复人才匮乏,康复方面的医保政策面窄、报销比例低,残疾人主动康复的意愿不强烈。要完成中国残联下达的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的精准康复服务目标,面临着可及性(覆盖率)差,专业性不够,就近就便服务网点不足,康复的可持续性开展难,预防、治疗、康复整体化健康服务基本做不到这五个方面的难题。

  二、政策出台,曙光突现

  2016年,国家医改办、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将残疾人、重度精神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之中。签约家庭医生分布在最基层的社区、乡村,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医院较多,分布均衡合理,可帮助解决可及性的问题;签约医生对周围需签约残疾人和家庭的状况非常熟悉,沟通更通畅;签约医生具备医疗专业知识,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可弥补专业性不足的问题;签约医生服务场所固定、服务半径相对适量,让残疾人康复更便捷;签约医生流动性极小,服务相对稳定;签约医生是全科医生,能承担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可为残疾人提供整体性康复服务。签约家庭医生的优势可以帮助、弥补开展残疾人康复的诸多不足,让我们看到了为残疾人实施精准康复服务的曙光。

  三、积极主动,稳步推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省残联主动与省卫生计生委积极沟通、反复研究,充分认识到共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给各部门带来多赢局面,如重点人群签约率的提升,可满足卫生计生委考核指标;签约残疾人得到服务、关怀,残疾人满意度提升;家庭医生签约越多、服务越好,其收入也相应提高;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通过签约医生完成,残联履职目标实现。

  于是,省残联与省卫生计生委联合推出一系列“组合拳”,一是2017年1月,在全国率先与卫计、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文件。一方面明确工作目标为2017年底,全省残疾人的家庭医生签约率达70%以上(其中成都市85%)。2020年底,全省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签约率力争达到90%以上或全覆盖,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其次明确服务内容分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家庭健康康复管理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健康康复咨询及康复用药、训练指导,上门服务,门诊预约或协助转诊服务为无偿服务。个性化医疗、康复服务按规定实行有偿付费服务。二是在“量服”的基础上,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开展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在结合全国组织开展精准康复试点的基础上,本着自愿申报的原则,在全省59个重点县(市、区)开展精准康复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三是引进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团队和先进的技术参与精准康复服务。以香港复康会、省八一康复中心、善工家园等专业的康复机构为依托,组建专家队伍下基层现场实操带习,以传、帮、带的形式,优化家庭医生的工作方法,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印发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职责、规范流程,明确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五是将残疾人康复服务包纳入卫生计生委家庭医生数据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和考核,基本实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六是组织专家编制了残疾人家庭医生康复实用手册。七是与卫生计生委共同开展残疾人康复知识、政策、项目的培训。截止目前,已在全省各地开展家庭医生康复技能培训10余期。八是探索开展残疾人签约家庭医生康复服务包的制定,按服务内容来定价。

  四、成效初显,任重道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据省卫生计生委数据库统计,截止9月,全省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189万人,已达到持证残疾人的729%,初步实现了80%持证残疾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的目标。家庭医生团队和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共同走村入户,为残疾人提供长期、持续、稳定、便捷、专业的“量体裁衣”式康复服务,精准康复率达90%以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民日报、《残疾人》杂志、四川内的电视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精准康复实施成效进行了宣传报道。

  下一步我们将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宣传、培训家庭医生的力度,让更多的残疾人知晓、积极主动参与到签约工作中,并适时召开全省签约精准康复现场会,推广试点工作经验。

  部门协同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残疾人健康服务工作

  江苏省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综合医改试点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组建了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在全市全面实施了家庭医生制度,为居民建立规范化的健康档案,提供连续、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6〕1号),我们从去年开始,针对残疾人、特困人群、计划生育特殊关爱家庭等八类重点对象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一对一签约服务,真正让社区卫生服务走进家庭,贴近居民,为居民提供更加主动、更个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明确签约主体,丰富服务内涵

  (一)开展残疾人免费健康体检。我市自2010年起,就对具有本市户籍,残联认定的年龄在16-60周岁的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的残疾人,进行每三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体检内容包括心电、超声、放射CR、生化常规等八大类检查项目,至今已开展至第三轮。体检机构为全市有定点资质的社区卫生机构,体检结束后,由所检机构为残疾人进行体检报告解读,定期的健康宣教,对有疾病高危因素的对象,还帮助联系医联体内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对症诊疗,以及负责后续的管理工作。工作开展至今,已有3000多残疾人享受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全过程健康管理,财政总计投入体检经费252万余元。

  (二)开展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根据我市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整体部署,我们将残疾人列为今年必须100%全覆盖的重点签约人群,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签约要求,我们根据签约对象的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包,为签约的残疾人提供连续、综合健康管理服务。 “四个一”的个性化服务包。一是免费签约一个家庭医生团队。享受由1名社区医生、1名护士、1名药师、1名公卫医师和1名二级以上医院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签约对象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指导服务、转诊服务和每月一次上门访视等,根据自身需求,随时可申请家庭诊疗服务项目,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生免费为签约对象提供面对面问诊检查和康复保健指导服务不少于2次。二是提供一张健康服务卡。签约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凭卡可以在指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享受1000元的家庭诊疗服务,并优先安排预约就诊、检查、住院等服务;三是开具一张个性化健康处方。签约家庭医生针对所签订的每位残疾群众疾病类型、健康状况,出具个性化健康处方,指导做好保健、康复等工作。四是教学一套家庭护理技能。家庭医生团队为行动不便、卧床不起和需要照顾的残疾人家庭成员组织开展家庭护理技能培训,指导正确掌握基本的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的方式方法,以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考虑到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多以提供上门服务、家庭病床等主动服务的模式,对于需要转入上一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疗的对象,家庭医生团队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帮助预约转诊,申请开设绿色通道,转入上级医院后,由社区或医院专人陪同就医,签约居民在医联体住院期间,家庭医师定期到医联体跟班查房并可通过电子住院信息系统及时跟进居民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医联体会将病情稳定的签约居民及时转回社区,由中心家庭医师主动继续跟踪居民的健康状况,重新纳入随访。真正做到签一个、管一个、管好一个的工作理念。

  (三)开展重残护理补贴进社区。去年起,市残联和我委联动,为改善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向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社区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帮助残疾人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具体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凭《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府购买社区医疗服务卡》与户籍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重度残疾人,其护理补贴可以用于支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医保自负部分以及自费部分的诊疗费、检查费、治疗费护理费和住院费用的结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物价核定的医疗服务价格基础上给予九折优惠(不含残疾人原有享受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明确服务流程,扩大服务供给

  (一)实行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三统一”

  统一配备巡诊工作服。为全市每个全科医生团队成员统一配发印制有家庭医生服务标志的工作服。统一配备巡诊电动车。为全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配备喷涂有家庭医生服务标志巡诊二轮电动车。统一配备全科诊疗仪。为全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一套含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腰围尺、手电、体重计、脉博血氧仪、读卡器等设备的全科移动随访包,家庭医生上门随访服务采集的数据能自动上传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二)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生积极参与

  为扩大家庭医生签约主体的有效供给,我市出台了《苏州市家庭医生执业管理办法》,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为社区居民开展签约医疗服务又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出台了相应措施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与医保支付方式联动改革,着重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内容创新,明确家庭医生、签约对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围绕签约服务,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激发活力,实现基层卫生服务的供结侧改革。

  (三)明确签约服务规范加强监管

  为规范家庭医生签约的工作规范,我们研究制定了《苏州市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规定(修订)》《苏州市上门服务医疗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家庭医生的从业行为,并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除定标准、出规范、强培训之外,还不断强化对医疗机构提供家庭诊疗服务的事中事后监管,采取“双随机”、飞行检查、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巡查、夜间突击检查相结合等方式,不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管巡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和质量到位。

  (四)拓展家庭医生诊疗服务项目

  我们将结合自身需求和服务能力,将适宜在家庭,由社区医护人员上门开展的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分为特需项目和基本项目,特需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基本项目执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完善对应的医保报销、财政补助配套政策,同时完善康复、中医等残疾人需求比较大的社区诊疗服务项目的收费价格,通过价格杠杆,努力在居民认可和医务人员积极参与中寻找平衡点。进一步完善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目录,足额配备相应的临床用药,满足基层的用药需求,构建医联体药品联供体系,实现医联体内二三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为基层增补523个品规的药品。也推进了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明确部门职责,保障项目实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以政府目标任务书的形式,整体推进工作实施。明确各条线的重点签约对象和人数,建立卫生计生、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及区镇的联动机制,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推进。民政、人社部门提供符合条件的重点签约对象,财政部门足额安排专项经费。卫生计生委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部门协调、业务指导、信息收集和考核督查。各市、区根据服务人数牵头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做好个性化签约工作的衔接。各医联体上级医院落实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参与全科团队组建、专科医生帮扶、专家会诊和开辟绿色通道,为残疾群众就医提供便捷。

  (二)强化信息支撑。结合我市健康苏州掌上型APP建设,我们积极构建“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平台改造和移动客户端开发,建立了包含签约套餐管理、客户管理、团队管理、费用管理、服务管理及统计查询等功能模块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通过集中部署、统一管理,对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签约服务质量、工作量情况以及签约服务指标进行实时管控。同时,人社部门负责签约服务后续的转诊减免等优惠措施的医保结报系统改造,目前两部门的系统已初步完成对接,正在试用测试中,正式投用后所有签约对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指定医联体医院开展的诊疗项目能实时刷卡享受相关医保倾斜优惠政策。

  (三)强化激励引导。建立签约服务考核激励机制,重点围绕签约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指标,通过考核作为杠杆,将个性化签约收取的项目费用或财政补助费用,在扣除成本后,以不低于60%的比例,直接用于补助签约社区医生及其健康管理团队,同时市级财政还根据签约的残疾人人数,对于有心脑血管高危因素后续需要家庭医生全程管理的对象,每人每年补助100元健康管理经费,用于绩效考核签约社区医生及其健康管理团队;对于医联体内专科医生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诊疗、带教、参与签约管理的,按照职称分别给予500元、800元每天的补助,直接补贴给专家本人;对市级远程中心提供会诊、检验检测、放射报告等服务的机构,按照工作量核发一定的工作补助。同时,对于家庭医生为签约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家庭诊疗项目所产生的费用,财政予以每人每年1000元的政府补贴,既体现了家庭医生的劳动价值、又为残疾人保障了享受健康服务的权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成效明显、群众认可度高的单位和医卫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签约主体和签约对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我市2016年3月启动残疾人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工作至今,全市社区医生针对残疾群众累计开展家庭访视53824万户次,提供转诊服务35736人次;提供面对面服务86324次,提供优先预约就诊2084人次、住院3937人次,健康指导106324人次;为残疾群众直接免除门诊医疗费用1319万元。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实现了全市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

  我市的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刚刚开始起步,还处在探索和试点阶段,接下来,我们要按照《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满足不同残疾人需求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加大对残疾人签约工作的推进力度,同时通过医改办协调人社部分,积极推行残疾人基层首诊签约,做实残疾人健康管理工作。

  实施精准康复服务携手同奔小康社会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人民政府

  太湖县位于皖西南,大别山南麓,全县国土面积2040平方公里,人口58万,辖15个乡镇,186个村(居),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全县共有持证残疾人23456人,有康复需求的16185人。党中央做出决定: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户落下。这也是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受到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特殊困难的群体,他们在康复、医疗、就业、就学、社会生活方面存在诸多困难,迫切需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服务好全县残疾人、保护好残疾人合法权益、确保残疾人摆脱贫困、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我们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要求,从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满足他们精神、心理、生理上的第一需求入手,县政府着力做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经费保障、完善制度机制,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残联、卫生计生委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服务行动领导小组,层层动员部署、培训督查、考核落实。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部门间必须加强联动配合,要通过广大基层干部、卫生工作者扎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悉心的服务,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残疾人身边,让残疾人切实感受到温暖、阳光,坚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入

  经县政府统筹,通过实施“健康脱贫”工程将残疾人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优先开展签约服务,增设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包。提供服务的主体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执业医师、职业助理医师或经考试合格的乡村医师。服务内容由免费服务和付费项目组成,实行打包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预约转诊、健康综合管理等。残疾人个人每年只需交纳35元,便可享受545元费用的健康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包内容拓展为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四次上门随访、即时门诊、康复需求个性化评估、残疾预防知识宣传、在家康复指导、转诊转介等。

  二、从购买服务处着手

  围绕“既要确保精准康复覆盖率符合任务指标要求,又要确保特困和有特殊需求的残疾人得到特别照顾”这一原则,我县对0-17岁残疾儿童、重度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一户多残家庭中的残疾人(下称“五类特困残疾人”)个人需缴纳的签约服务费实行全免,由县财政纳入预算支付给签约服务机构。目前,我县持证残疾人23456人,五类特困残疾人15579人,占持证残疾人数的66%,其签约服务费全部由政府买单。

  三、从提供支撑服务处着力

  一是提供政策支撑。户籍在本县的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参合费及城镇重度残疾人医保费均由政府财政代缴,农村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住院零起付,医药费补偿比例提高10%;健康脱贫“三保障一兜底”制度已启动实施;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教育一体化,残疾学生边康复边接受特殊教育;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让残疾人走出来、活起来、动起来;重症精神残疾人救助救治办法已出台;特困残疾人农村家庭医生个人需缴纳签约服务费由县财政统筹;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标准,由每人/年最高15万元提至2万元;将白内障复明手术、假肢装配纳入农合报销范围;将精神分裂症等多种属于残疾类的疾病列入慢性病予以救助救治等。为充分保障残疾人事业经费,我县行政事业单位的残保金在预算中直接列扣,企业单位的残保金由地税统一收取,专户管理,拨付给残联使用。二是提供机构支撑。确定了合作康复服务机构16个,设立了村(居)级康复服务站186个。县医院新增投入300万元建成康复医学科;县特教学校设置聋儿、智障、孤独症康复机构,并开展送教送康复上门服务;太湖中学设立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县红十字会把县特教学校列入志愿者服务基地;投入740万元的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工程已完工,即将交付使用;县图书馆已建成残障人士综合阅览室和盲人阅览室;湖北省芝麻山精神病院被我县列为新农合定点医院。三是社会组织支撑。为更好的实现就地就近方便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通过招商方式,分别在山区弥陀镇和畈区晋熙镇创办两所精神病院;“春草爱心联盟”“仁爱协会”“玉琴微信爱心团队”已挂牌运行;创建“禅源太湖”5A景区,业主单位将无障碍设施改造及辅具配备列入创建内容,将对残疾人走出家门,方便景区旅游,愉悦身心,帮助康复起到良好作用。四是项目支撑。将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四类儿童抢救性康复列为政府民生工程;将辅具适配、低视力助视器适配、假肢装配、白内障复明手术、盲人定向行走、手语培训、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列为残联康复工作常态项目并予以组织实施。

  四、从个性化服务上拓展

  残疾人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享受到的是基本康复服务,对于部分有个性化需求的残疾人,还必须提供“个性化需求评估,处方式服务”。我县根据省残联〔2016〕8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和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制订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2017版)》,今后将根据省、市要求及县财力和残疾人需求情况逐年更新。明确了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的机构和专业服务人员,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康复服务。残疾人个性化需求由签约医生进行评估,并根据《目录》拟定康复服务项目,属医疗康复的转介至相关医疗机构,接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属功能性训练或功能性补偿的转介至县残联,由残联统筹安排至相关康复机构,让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

  五、从目标任务绩效管理上要成效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属于政府实施的健康扶贫民生项目,县政府已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纳入年初县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实施意见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列入县政府“三重”(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工作予以推进,县领导小组按“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要求进行项目管理,县政府实行“季调度、年考核”,卫生系统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实行单列考核。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相关机构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职责分工,抓好工作落实。截止目前,全县已完成14979名服务对象的签约工作,占持证残疾人总数的63%。签约对象全部接受了一次村医随访和初步个性化康复需求评估,同时为92%的签约对象进行了健康体检,219名重症精神病人已转介至三所专业医院治疗,为763名居家长期服药和部分重症精神病患者发放了药品补贴,将123名未成年残疾人、残疾儿童转介至县内外相关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适配轮椅、拐杖、助听器等辅具816件(套),完成了12名下肢残疾人的假肢装配。9269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在中国残联、安徽省、安庆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我县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开局良好,通过精准康复服务着力为残疾人解决了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每每看到残疾人拉着基层干部和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手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的话语时,我们更加感受到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要求,虚心吸取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在签约服务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上下功夫,在个性化履约服务上下功夫,在建立健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保障机制上下功夫,让残疾人享有更加贴心、更加精细、更加到位的康复服务。

  签上重质量约上重实效

  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山东省曲阜市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曲阜市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曲阜市鼓楼北街9号,服务面积1805平方公里,下设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3处卫生所;一处老年护理院(居家医康养中心);一处康复中心。在职在编职工84人,在职乡村医生20人,服务人口47669人,户数15900户。中心是经山东省残联、济宁市政府、济宁市残联、曲阜市政府、曲阜市残联批准的市级综合性残疾人康复定点医疗机构,中心承担“国家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国家、省级0-6岁肢体残疾、智障、孤独症儿童免费康复救助项目”“济宁市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指导工作”“济宁市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免费康复”“济宁市成年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曲阜市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工作”“曲阜市残疾人辅助器具的适配”。

  2017年,中心紧扣群众健康新需求,本着“签上严把关,自觉自愿,追求质量;约上重服务,优质便捷,讲究实效”的工作原则,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签约群众切实获得了满足感。

  一、夯基础,保签约

  (一)业务指导,技术帮扶

  同曲阜市人民医院、曲阜市中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全面提高中心服务能力。

  一是实行“中心第一主任”聘任, 全面提高管理能力;二是聘任知名专家为“科室第一主任”, 协助处理疑难病症,提高业务技术能力;三是建立双向转诊工作机制,预约专家号、住院号及各项检查,构建完整就医网格体系;四是实行化验、心电、B超等医疗检查“同质化”,做到医疗资源共享“一单通”。

  (二)打造基地,锻炼队伍

  一是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康复治疗面积2000平方米、室外康复治疗训练场地2160平方米、康复床位50张的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二是充实工作人员,目前,中心拥有康复工作人员3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康复护士5人、康复治疗师21人,特教教师2人,保育员2人。三是科学设置OT区、PT区、ST室、神经康复室、理疗室、针灸室、蜡疗室、中医熏蒸室、微波治疗室、感统训练室、听统训练室、听力评估室、语言评估室、语言训练室、综合训练室等专业科室,配备PT床、PT凳、减重跑步机、神经康复系统、微波治疗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经颅磁治疗机、主被动机、听觉统合综合训练仪、听力评估与训练系统、助听器验配系统、言语训练系统和发生诱导仪、丹麦纯音听力测试仪等先进康复设备160余台件。四是采取长期进修或短期培训的方式,分批次将业务骨干送到上级医院进修及残联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充电学习,提高医务人员康复技术水平;同时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策略,聘请优秀师资,定期开展能力提升培训。

  二、重实效,稳推进

  家庭医生联合社区(村居)康复协调员共同组成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小组,负责入户调查、初步评估、转介等工作。依据残疾人服务需求,为其提供基本签约服务包、全科团队健康管理包、特定政策优惠包、个性化服务包。

  1基本签约服务包,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切入点,为签约居民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全科团队健康管理包,以引导居民基层首诊、到上级医院优先转诊、优先就诊、优先住院以及健康评估、健康咨询等优惠服务为主,简述为“三免三减三优先”。

  3特定政策优惠包,以相关部门提供的优惠为主。(1)“老年基金服务包”是街道办事处设立“老年基金”,凡鲁城街道社区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在中心住院,医保报销外的费用全部减免;(2)“一站式服务包”是市民政局确定的低保户、精准扶贫特定对象等享受一站式服务的,在中心住院所有花费全部减免;(3)“精准康复服务包”是0-6岁肢体残疾、智障、孤独症、聋儿,有康复价值的成年肢体残疾人安排到康复中心实施专业的免费医疗康复;筛选出儿童肢体残疾需要矫形手术、先天性耳聋需要安置电子耳蜗的安排到定点医院实施免费手术;需要持续康复的安排到社区康复;精神残疾根据残疾级别安排到精神病院实施专业的住院免费医疗康复、门诊服药康复、托养康复;视力残疾的根据评估情况安排到我康复中心实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白内障患者安排到定点机构实施免费手术;根据评估情况需要轮椅、拐杖、盲杖、助行器、放大镜、助听器、残疾人生活用具等辅助器具的安排到我康复中心给予免费适配。

  4个性化服务包,即“居家医康养服务包”,为丧失生育能力的失独家庭、失能半失能、或年满80周岁,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估,确需居家康复、医疗需求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使其在家中得到了连续、适宜、规范、便捷基本医疗服务。

  三、签约成效

  自实施家庭医生签约以来,中心共签约14400人,其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共6883人,全人群签约率为302%,重点人群签约率为6002%。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包:自实施家庭医生签约以来,已累计签约残疾人1816 人,同时中心还承担全市残疾人康复的上转诊疗服务,2017年共服务成年肢体残疾人200人、0-6岁残疾儿童116人,发放辅助器具1811件、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30人,真正解决了特殊签约群众的特殊需求。

  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实现了“两个提高”、“三个满意”。

  (一)两个提高

  一是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以家庭医生签约为纽带,增加了中心门诊及住院人次,签约后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分别较同期提高了近30%和20%。

  二是重点人群管理率稳步提高。签约的重点人群规范管理率较上一季度提高5%,血压和血糖的控制率均达到50%以上。

  (二)三个满意

  一是群众满意。居民签约,除了能享受中心提供的“三免三减”等优惠,还可通过中心预约协议医院专家号、住院号及各项检查,更为关键的是家庭医生在群众就医前,会给予科学决策,告诉该挂哪个科,该做哪些检查,省去了群众就医的不必要麻烦。

  二是医务人员满意。签约造就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同时福利待遇也得到了提升。

  三是政府满意。签约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提升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节省了社保资金,实现了社保资金利用最大化和最优化,初步形成了“社区首诊、分级就诊、预约就诊”的服务模式,减少了医患双方盲目接诊和就诊情况,推进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培育工作现场会上的发言

  安徽省残疾人联合会

  感谢中国残联康复部再次给我省一个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现就我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向各位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两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国残联等部门印发的《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努力构建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多层次康复保障制度,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以省政办名义先后出台《安徽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安徽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等法规、政策,建成了一整套残疾预防和康复保障政策体系。

  二是重点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得到进一步夯实。继续将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纳入省民生工程,争取提标扩面,康复的效果明显提升。

  三是多类型康复机构和人才培养得到进一步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创办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定点机构186家;落实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定向培养和在职培训等方式培养康复高端人才。

  四是基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省在44个市辖区和57个县(市)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站4733个,配备15976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在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认为做好精准康复服务工作重点在于做好六个精准:

  (一)精准摸底,是做好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前提

  2016年底,我省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数量为1125881万人,任务很艰巨。在对残疾儿童和160万持证残疾人基本需求入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从省级层面将专调数据跟民政、人社、住建等部门数据库进行了比对核实,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找准了对象,分清了需求总量和需求种类,为后期的精准施策、精准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精准评估,是做好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关键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需对残疾人的各类康复需求进行合理性和可实现性评估。为此,我们开展了入户评估、预约评估、集中评估等,找出康复需求最迫切、最有康复价值的服务对象,从技术层面保障康复服务的精准,避免浪费宝贵的康复资源。

  (三)精准适配,是做好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要求

  通过残疾儿童辅具适配以及假肢矫形器适配项目的实施,构建辅具服务体系,织成辅具服务网络,残联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辅具适配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残疾人康复满意度明显提高。如肥东县残联通过前期摸底、筛查,最终会同假肢生产厂家,对符合适配条件的20名下肢残疾人进行现场假肢装配。

  (四)精准投入,是做好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根本

  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必须依靠政府主体投入,才能实现政策兜底。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历来对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格外支持,省财政逐年向这一群体倾斜,用于残疾人康复项目的资金从“十一五”的每年2千余万元增长到2017年度的近2亿元,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任务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精准发力,是做好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保障

  我们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是残疾人康复工作不变的指导思想。我们十分注重协调各部门精准发力,聚合各方资源,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提供坚实的制度和条件保障。在以省政办名义印发《安徽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基础上,今年协商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意见》等,努力聚合各部门发挥合力,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争取到落地有声的具体措施。

  (六)精准实施,是做好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基础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真正全面施行的关键在于抓落实。一是抓“重点人群”基本康复服务的实施,以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作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的重要抓手,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中,推动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在面上的覆盖和延伸。二是强化调研督导,注重发挥对先行经验的推广。对精准康复工作实施中成熟的经验大力推广宣传。先后确立安庆市和太湖县为全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试点市、县,发挥其示范先行作用,同时在省残联门户网站上选编各地的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工作经验。如阜阳市对精准康复服务五大类31项服务项目资金支付来源明确了具体出处,制度化地解决了资金来源这一关键难题。太湖县和桐城市最早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的重要抓手,精心设计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有效地推动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的开展。

  三、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进一步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入手,全面推进。

  二是进一步扩大辅具服务覆盖面,提高适配率。

  三是继续抓实残疾人中“重点人群”的康复服务项目,将其打造成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民心工程。

  四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兜底力度,推动将更多的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财政保障之中。

  贯彻新思想开启新征程

  全面实施有温度有质感的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

  江苏省连云港市残疾人联合会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东北部,总人口534万,全市现有各类残疾人323万人。今年1月,我市东海县、赣榆区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试点工作县(区),在中国残联、江苏省残联精心指导下,试点县(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7月份,我们在认真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截止11月底,全市0-17岁非持证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100749人中,已享受全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74804人,签约服务覆盖率79%,有康复需求的71982人,已签约70819人,签约率9838%,已享受个性化精准康复服务69182人,服务率9611%。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三大目标,引领精准康复工作推进方向

  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在全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优先为残疾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健康指导等服务。明确到2020年,实现全市残疾人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的目标。

  二是个性化精准康复服务目标。制定《连云港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包》,为有康复需求的0-17岁非持证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开展转介、辅具适配、康复指导、康复宣教、康复咨询、心理疏导、督导用药、随访管理等服务。到2020年全市0-17岁非持证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享受个性化精准康复服务率达98%以上。

  三是健康管理和综合服务目标。残疾人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80%以上、健康管理率85%以上,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残疾人项目库,丰富服务包内容。全面实施为全市重度残疾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支持签约服务,开展重度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开展“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

  二、构建三大体系,形成精准康复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强力高效的组织体系。我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残联牵头、卫计实施、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经常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协调解决精准康复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级残联组织把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卫生计生部门配强配优基层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制定服务标准,完善服务条件。各级残联、卫生计生部门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工作共同部署、问题共同解决、成效共同考核、奖惩共同落实。

  二是支撑有力的政策体系。我市坚持问题导向,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案、康复机构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系统研究下发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实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精准康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系统规范的工作体系。残疾人优先享受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将基本康复服务项目由31项扩大到40项,制定规范化工作流程,明确了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规范精准康复档案。积极探索建立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考核体系,通过中国残联系统信息化实现考核指标的客观动态评价,作为签约团队年终考核及经费拨付依据,促进签约服务有效落实。

  三、建立三支队伍,夯实精准康复服务人才基础

  一是康复协调员队伍。各县(区)建立了由乡镇专职委员、村(社区)干部担任康复协调员队伍,具体负责向辖区内残疾人宣传精准康复的政策以及开展精准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入户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将有需求的残疾人花名册提供给卫生计生部门,并积极协助康复服务团队解决签约和服务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家庭医生服务队伍。各县(区)明确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由乡镇(街道)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医生担任,一般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要负责残疾人签约、康复服务,以购买服务方式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订协议或者颁发聘书。

  三是康复质量评估队伍。整合全市二、三级医院的康复技术骨干,成立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质量评估专家组,负责开展家庭医生的技能培训,以随机抽查、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质量评估,以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兑现奖惩的主要依据。

  四、搭建三大平台,强化精准康复工作硬件支撑

  一是专业康复服务机构平台。确定了全市各类残疾儿童定点机构26家,形成以市级三级康复机构为龙头、县区级一、二级康复机构全覆盖的儿童康复服务网络;确定辅具服务机构5家,基层辅具维修站64个,形成市、县区辅具中心为技术指导,基层辅具维修站全覆盖的辅具服务网络,确定白内障复明手术医院4家,确定精神病免费救助医院5家。

  二是基层社会康复服务平台。依托全市各级“残疾人之家”建立康复室64个,依托乡镇卫生院建立康复服务中心89个,依托村(社区)卫生室建立康复室2216个,形成县区、乡镇、村三级基层康复服务网络。重点建设村(社区)卫生室,充实配备了一大批实用型的康复器材,为辖区内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服务。灌云县在部分乡镇卫生院建立远程监测系统,动态掌握本辖区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

  三是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平台。我市积极总结推广灌南县嘉道理项目实施成果,依托残疾人家庭建立居家康复点658个,逐步实现由社区康复向居家康复服务的转变,逐步建立精准康复落脚点在残疾人家庭的长效机制。海州区、灌南县积极探索互联网+居家康复服务工作模式,推广应用手机APP,由家庭医生远程指导居家康复服务,并建立健康档案。

  五、重抓三项指标,力促精准康复工作落地见效

  检验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的成效关键在于相关的政策、措施是否真正的落地落实,残疾人是否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今年以来,我市以三项指标的实现为标杆,强力推进精准康复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需求率指标。各县(区)由乡镇(街道)康复协调员队伍,入户开展0-17岁非持证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摸清需求底数,掌握第一手资料;全市采取逐级授权方式,对各类服务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账号授权;各基层残联按照需求调查名单,采集录入系统。

  二是签约率指标。卫计部门在前一阶段全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优先为签约的残疾人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基层残联将有精准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名单提供给基层卫生院,由其组织家庭医生团队采取集中或入户的方式开展残疾人签约服务,签订服务协议、填写服务手册,建立精准康复服务档案。

  三是服务率指标。服务团队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签约服务项目,对全人群签约残疾人开展健康管理及免费健康体检服务,按照《家庭医生签约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包》的服务标准提供个性化服务,填写服务记录,登录系统完成康复评估、康复服务。

  踏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强力推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深入开展

  中共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委  驻马店市驿城区人民政府

  驿城区是驻马店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8个乡镇、10个街道,123个行政村、56个社区,常住人口98万人,其中各类残疾人57万人(持证残疾人15276人、有康复需求的3991人),占总人口的58%。近年来特别是全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培育工作开展以来,驿城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强基础、抓提升、全覆盖为目标,紧扣“精准”二字,着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全面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多措并举推进各项康复政策和精准康复服务落地生根、全面发展。至目前,为360名0-6岁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为2468名持证成年残疾人提供基本精准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率8121%;完成辅具评估1342人,辅具适配服务1332人,辅具适配率992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提升领导力

  康复是残疾人的基本民生问题之一。驿城区始终把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高层推动。一是精心组织,落实责任。驿城区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纳入工作大局,成立以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驿城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部门职责、工作措施,为推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全面调查,建档立卡。依据残疾人服务需求专项调查结果,分类统计整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规范建档。组织残联、卫生计生委、民政等单位人员,对康复需求状况逐人进行核对,按照机构康复、社区康复、辅具适配、定向服务等项目列出清单,摸清底数,精准识别。三是统筹资源,合力攻坚。整合民政、财政、残联等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好卫生机构、康复机构、托养机构、教育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四是强化宣传,扎实推进。适时召开或举办精准康复服务动员会、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全方位宣传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的目标、意义和举措,全力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二、夯实基础,提升保障力

  作为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试点区,驿城区坚持“强基础、补短板、重保障”的工作思路,搭建平台,健全网络,培养人才,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保障能力。一是搭建康复平台。以城市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医疗康复联合体,重点补齐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的“短板”,6个村、社区已建成标准化残疾人精准康复室(站),承担乡级和村级残疾人康复服务和训练指导工作。二是健全康复网络。以提供精准康复服务为目标,合理确定康复评估机构和康复服务机构,制定规范的服务管理制度,逐步构筑以区级康复机构为支撑,乡镇(街道)康复服务机构为骨干,村(社区)康复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三是注重人才培养。采取专家辅导、专业指导等形式,对残联理事长、康复协调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卫生院院长、村医开展培训,为实施好精准康复服务夯实基础。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6次,培训人员700余名。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将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今年拨付300万元,足额保障残疾人辅具需求、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和提高乡村两级专职委员待遇等经费需要。

  三、精准实施,提升服务力

  残疾人精准康复事关残疾人的切身利益。驿城区始终把提高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力和满意度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五大健康扶贫工程”。一是大力实施精准康复需求评估服务工程。以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宁精神病院等区级定点康复评估与服务机构为依托,定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到社区开展残疾人康复评估和服务的指导工作,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二是大力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程。《驿城区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明确规定签约服务包收费标准为35元,残疾人签约服务费由政府代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康复训练室常年开放,有专业康复师免费指导签约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乡镇卫生院开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和全科医师门诊,配有专业的全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对残疾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及调节,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及指导。目前,家庭医生签约并服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3821名,签约服务率9997%。三是大力实施阳光家园工程。以康宁精神病医院为依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重度肢体残疾人、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的阳光家园工程,在居家护理的同时,进行功能训练和支持性康复服务。至目前,为100名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救助,为550名智力、精神和肢体患者提供居家托养和功能训练、支持性康复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康教融合工程。围绕“融合教育是目标,特殊教育是需求”的理念,以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建立阳光儿童康教中心暨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定点机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与康复服务管理标准,促进残疾儿童积极融入社会。至目前,为92名智力残疾儿童、3名肢体残疾儿童、2名听力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五是大力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为确保2020年有无障碍改造需求的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改造全覆盖,今年区财政安排资金50万元,正在对350户有改造需求的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四、健全制度,提升执行力

  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驿城区把残疾人精准康复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确保高效务实管用。一是建立协调配合制度。残联、卫生计生、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责,对涉及残疾人康复的各类资源统筹安排,做好资金安排、政策衔接、项目落地,形成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二是建立定期研判制度。区精准康复服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解决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专题听取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有关情况汇报,推动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建立督导考核制度。区残联与区卫生计生委定期开展督查评估工作,确保操作规范、数据真实准确。区精准康复服务领导小组定期督导各有关部门履职尽责、制度建设、工作推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纳入绩效考核,奖优罚劣。

  驿城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中残联、省残联要求和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驿城区将以十九大精神为动力,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为契机,高标准抓好康复人才培养、机构建设、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残疾人幸福感,为谱写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工作动态】

  中国残联、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推动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

  12月11日,中国残联康复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联合召开会议,就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作出专项部署。各省(区、市)卫生计生委及残联有关同志参加会议,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世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吕世明在讲话中强调,各级残联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站在维护残疾人健康,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推进健康中国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主动与卫生计生部门协作加强配合,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要紧密配合,迅速提高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部署,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工作针对性,加大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保障力度,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要统筹协调,扎实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积极将家庭医生签约与精准康复服务有效对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康复咨询、指导和转介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卫生计生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家庭医生残疾人服务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家庭医生残疾人服务能力。

  四川、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同志围绕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交流了经验,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中国残联康复部负责同志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培育工作研讨会在安徽省太湖县召开

  为贯彻落实《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各试点地区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精准康复服务工作,中国残联康复部于10月12日至13日在安徽省太湖县召开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培育工作研讨会,9个试点省残联、市残联的有关领导和康复部负责同志、18个试点培育县(市、区)残联分管理事长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安徽省残联、安庆市残联和太湖县政府残工委分别介绍了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情况与经验,太湖县重点介绍了政府出资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依托家庭医生大力推进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经验。来自全国18个试点培育县(市、区)残联分别介绍了本地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培育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与会人员围绕推进精准康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如何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残联康复部胡向阳主任、纳新副主任分别讲话,就如何做好“十三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如何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深入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试点培育工作作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会议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了太湖县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康复部,现场考察了寺前镇王畈村卫生室,走访了接受家庭医生服务的残疾人家庭,实地了解了太湖县精准康复服务工作推进情况。

  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研讨会在湖南、河南召开

  为交流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经验,推进下一阶段试点工作,中国残联康复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分别在湖南(南方片区)、河南(北方片区)共同召开了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研讨会。中国残联康复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各省(区、市)残联康复部、部分试点康复机构和职业院校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中国残联康复部胡向阳主任在会上强调,各地残联康复部要找准定位,压实试点工作责任;要聚焦重点任务,拿出标志性成果;要会同教育等有关部门为试点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在试点经费、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会议总结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进展情况,部分试点省(区、市)介绍了本地区试点工作典型经验和主要措施,中国残联康复部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就下一阶段试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安排,与会人员还赴湖南、河南试点康复机构和职业院校现场考察、交流。

  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由中国残联和教育部于2016年底共同启动,确定59个残疾人康复机构和59所职业院校作为试点单位,旨在构建康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职业院校对接本地区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需求,创新康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本次会议的召开,总结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明确了下一阶段试点工作任务,将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中心管理人员培训班在无锡市举办

  2017年11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残联康复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和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在江苏省无锡市共同举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中心管理人员培训班。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系统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共计7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在新形式下,如何贯彻十九大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聚焦省级残联系统康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促进管理人员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培训班邀请了相关专家从康复机构管理与运营、质量控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授课,部分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还分享和交流了管理工作经验。此次培训班按照中国残联康复部要求,在无锡市残联和无锡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支持下,精心筹划、严格管理、认真组织,学员们一致认为本次培训班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严密、教学认真。同时提出,希望组织举办更多的培训。通过匿名评价统计结果显示,学员们对培训班的教学效果和满意度达到98%。

  2017年全国辅助器具业务负责人培训班在南宁召开

  2017年11月23-25日,全国辅助器具业务负责人培训班在南宁召开。此次培训班以“落实十九大精神,谋划2018年工作务虚”为主题,要求大家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摆问题、提思路,统筹考虑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在实现残疾人同奔小康进程和精准康复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为2018年工作献言献策。培训班还重点通报了2017年9-10月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情况,督促各地对照年度目标,及时将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情况录入精准康复服务管理系统。同时也对《关于建立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的指导意见》进行了讨论和意见征询,强调,建立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是“十三五”辅助器具服务与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摸清需求,做好框架设计和资金测算,积极推动本地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的建立。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领导及相关业务处室人员,全国省、市、县百余名辅助器具中心负责同志参加了培训。

  “奥托博克杯”第一届全国假肢制作暨长江假肢百优工匠技能竞赛圆满闭幕

  11月28日,“奥托博克杯”第一届全国假肢制作暨长江假肢百优工匠技能竞赛在广西南宁圆满闭幕。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职工技协办有关领导出席闭幕式,并为获奖选手和单位颁奖。

  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台湾中华科技辅具协会的32支代表队的近百名技师参加了本届竞赛,在理论考试、取型、修型、制作接受腔、组装、对线调整、使用训练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比拼。最终,共有10名选手获得一等奖,10名选手获得二等奖,20名选手获得三等奖。

  【重要政策】

  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起草的《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民发〔2017〕167号,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各地,明确提出到2025年,80%以上的县(市、区)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基本建立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意见》指出,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坚持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原则,补齐精神卫生康复体系短板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预防精神障碍患者致残致贫,有利于促进患者家庭减轻负担、精准脱贫、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对于促进患者家庭幸福和社区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明确,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资源整合和政策协调,着力加强服务供给和质量提升,不断满足精神障碍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要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需求为本、强化服务,统筹推进、分类指导为基本原则,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纳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拓展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专业服务,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和科学布局,分类指导,精准发力,有针对性解决不同地区的发展问题。

  《意见》提出,要着力拓展服务供给,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断优化服务存量,扩充服务增量,大力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建立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大力培育服务机构,不断丰富服务形式。要探索建立服务转介机制,搭建信息转介平台,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社区康复资源数据共享与交换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建立康复转介机制和就业转介机制,加强精神障碍治疗与康复资源的整合协调,建立信息共享、衔接顺畅、运转有序的服务转介系统,逐步打通医疗、康复服务循环梗阻。要支持家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创新政策支持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巩固和增强家庭照护功能,促进家庭成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和资源。要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建立技术指导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管理,积极推进标准化和标准认证,依法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切实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和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

  《意见》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单位和个人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纳入民政、卫生计生、残联相关年度考核范围。各地民政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财政、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强协调,统筹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要加强督查指导,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评估体系,定期检查评估各地工作情况,加大政策及工作推进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Baidu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