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广东老将郑远森踏上第四次残奥之旅:小球滚动,热血不止

香港沙田马鞍山体育馆内,全场屏息凝神,患先天肌无力的郑远森用右臂的挥摆带动,将蓝色皮质滚球抛出,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稳稳砸中目标白球,白球向场上的蓝球滚去,观众席爆发出欢呼。

这场香港硬地滚球亚大区锦标赛BC4级双打比赛,在去年12月中旬举行,郑远森投出了自己三年来几乎最重要的一球。

他这“霸气”一抛,打破了白球被对方红球包围的局面。最终,他和队友林细妹成功逆转,收获一张宝贵的巴黎残奥会入场券。

首次参加残奥会就以“黑马”之势闯进决赛,到接连两届失利,广东硬地滚球运动员郑远森的征战奥运之路,似乎总是“差一口气”。8月底,35岁的他,在巴黎迎来了自己的第四次奥运之旅,也成为广东参加奥运会次数最多的运动员。

“这次我应该会更好吧,毕竟那么多届了,更沉稳了。”一次次重返赛场的郑远森,抬眼望向前方,脸上露出了期待。

撞开一条路

一开始,郑远森练的是轮椅橄榄球项目,和硬地滚球项目都在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训练。

广东硬地滚球队教练谭巍麟和郑远森经常碰面,偶尔一起散步聊天。他发现这个年轻人“很有自己的想法,思路很清晰”。到了2008年,国内取消轮椅橄榄球项目,谭巍麟顺势邀请他加入硬地滚球队。

“我先让他试一下,发现他确实有天赋,打法也很刁钻。”谭巍麟说,郑远森在战术上比较清晰,一点就通。很多硬地滚球运动员有躯体功能障碍,手部力量不足,刷牙只能用电动牙刷,得靠腰去带动手臂发力,而郑远森的腰部力量比较好。

几个月后的广东省残运会上,郑远森一举夺得硬地滚球项目金牌。2012年,他首次入选伦敦残奥会,一路以大比分战胜对手,以“黑马”之势闯进决赛,最终不敌巴西老将,摘得银牌。

那是他状态最好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都齐了。那时的他才23岁,没太多杂念,一心只想把球打好。

最重要的是,他创新了一招“杀手锏”。根据硬地滚球的比赛规则,投出的球距目标白球距离更近的得分,当时比较流行的打法是慢慢贴近目标,郑远森则习惯先把白球撞离对方球,再用己方球慢慢贴近白球。

“这是一步险招,打好了相当于让对手前功尽弃,会给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人一下就不会打了。”他说。

撑起一家人的生活

“横空出世”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琢磨和锤炼。

训练时,郑远森经常提前一个小时到场,晚上也留下来加练,或找教练讨论战术。撞球、贴球、爬球,几个动作来回练上千遍,很枯燥,一天练下来手臂酸得抬不起来,但球感也是这么一天天练出来的。

“我从小家庭环境不是很好,所以我比别人更有决心跟毅力。”郑远森在赛场上撞开的一条路,也为他和家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郑远森出生于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黄厝村,在他5岁时,父母发现他走路乏力,动作缓慢。郑远森的妈妈每天风雨无阻骑着自行车送他去上小学,接送了5年,直到六年级时同学帮忙接送,她才轻松了一些。

为了给他看病,父母将县城里两层半的房子卖了,妈妈四处摆地摊卖鱼虾度日。那时,家里的米都是一点点地买,他们甚至掏不出买一整袋米的钱。

2007年的全运会上,郑远森收获了铜牌和5万元奖金,他给自己买了电脑和轮椅,再加上2010年亚运会的金牌奖金,他终于帮家人在原来卖掉的房子附近又买了一套房。

“一家人一直都在挣扎、在努力,现在好很多了。”如今,郑远森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撑起一家人的生活,他希望父母能一直健康快乐下去。

无限接近完美

8月中,在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的训练场内,郑远森和队友们正在为巴黎残奥会进行最后的训练备战。运动员们的耳朵里塞着耳机,专注地练着基本动作。

谭巍麟说,戴耳机听歌可以调剂枯燥的训练,也可以制造噪音。有时候他们也会组织员工来观赛,并且不限制他们喝倒彩。

这样的方法源于他们的比赛经验。有些地方的观众很热情,会不停地欢呼、蹬地、敲锣打鼓,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运动员,在那样的情况下很难打好球。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制造干扰,为的是让运动员提前适应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对于这群残疾运动员来说,通往荣耀殿堂的路上布满荆棘,任何一个细微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失利。

这些年,郑远森拿过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大小小比赛的冠军,唯独总是与最渴望的奥运金牌擦肩而过。

2016年,郑远森斗志昂扬地进军里约残奥会。硬地滚球项目中,运动员需自行携带符合比赛要求的滚球。那时,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拿来海绵,用刀片挖出一个个洞,把滚球装进去,放进书包。到了里约打开一看,由于手工挖开的孔位是椭圆的,和滚球并不适配,把球都压扁了。那次,他止步四分之一淘汰赛,仅获得第七名。赛后,他很沮丧,泪水“唰”地涌了出来,觉得自己辜负了所有人的期待。

5年后的东京残奥会,在硬地滚球BC4级个人赛1/4决赛上,郑远森以4∶5的比分不敌老对手梁育荣,止步四强。在谭巍麟看来,对手很强大,但郑远森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还是太着急了。

面对全新的巴黎征程,郑远森知道,自己要做的,是冷静地分析种种影响因素,提前准备好预案。剩下的,就是让自己通过一遍遍的训练,对这颗比网球略大的275克滚球的控制,接近于无限精准。

“就像射箭一样,永远都想正中靶心,我们也想抛出一个完美的球。”郑远森说。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