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刘吉芬:60年守护荣昌陶窑火不熄的工艺美术大师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

一首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仍在渝西川南交界处的安富古镇传颂。千年不熄的窑火,从宋初燃烧至今。

专注制陶 60载淬炼匠人精神

今年73岁的刘吉芬,是安富古镇有名的荣昌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的祖祖辈辈都在做荣昌陶器,我就热爱这个东西,我也想让更多人也喜欢它。我做了60年了,我会坚持到干不动那一天为止。”刘吉芬说。

因幼年的一次意外,导致刘吉芬听力残疾。出生于制陶世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13岁开始跟随着父辈学习陶艺。

从小刘吉芬就喜欢玩泥巴,在蹒跚学步时,给他一坨泥巴,他就能静静地呆在一个地方,对泥巴捏、搓、揉、压、抹、按等,把泥土做成不同的形状。

“这是一个精细活,力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加上做陶要静心,我的耳朵听不到,更能坐得住。”刘吉芬说。

图为刘吉芬正在雕刻荣昌陶

图为刘吉芬正在雕刻荣昌陶

揉泥、制坯、晾坯、配釉、雕刻、烧窑……刘吉芬精通荣昌陶全套三十几道制作工艺,一干就是60年。对他而言,陶艺不仅是一门娴熟的技艺,更像是倾注他所有情感的一个老朋友,一门艺术。

陶艺没落 毅然回乡坚守父辈事业

上个世纪70年代,荣昌陶一度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其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十余个国家,被荣昌人称作“最能赚外汇的陶瓷”。

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荣昌陶国营大厂因国企改制等问题接连破产。至此,安富镇“窑火烧亮半边天”的盛世况景也悄然而逝……

“当时看到祖祖辈辈的事业就这么没落了,心头还是觉得很不是滋味。”为了重振荣昌陶,1996年,刘吉芬毅然辞去贵州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职务回到荣昌,与亲戚开办了“安北陶器厂”。

“当时建起安北陶器厂很困难,原材料费用都维持不了,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在刘吉芬的坚持和努力下,厂里开始制作不同的产品,从小花瓶,到生活小摆件,再到酒瓶。刘吉芬每天拿着生产出来的产品去各个地方推销,公司才渡过了难关。

技艺传承 用余生“烧旺”荣昌陶

厂里的生存危机,也让刘吉芬意识到,要让荣昌陶发展延续下去,光办厂还不行。在万家烟火气中诞生的荣昌陶,应该既可以长在百姓的柴米油盐中,也可以长在精美的博古架上。

于是,刘吉芬又在安陶小镇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主攻荣昌陶的艺术设计与制作,同时不间断地培养既年轻又有想法的新人。

图为刘吉芬和徒弟们

图为刘吉芬和徒弟们

刘吉芬相信,荣昌陶的“窑火”,只有在年轻人手中,才能越烧越旺。他先后被重大、川美等20余所大中专院校聘为陶艺导师,在高校、社区普及和推广陶艺。

图为刘吉芬指导听力残疾徒弟制陶

图为刘吉芬指导听力残疾徒弟制陶

“从我这里已经走出了上百名徒弟,有老师,大学生、陶艺爱好者、听力残疾人、甚至也会有同行从业者。我就想着能多带几个徒弟,把手艺传下去,传承越多我越高兴!”刘吉芬兴奋地说着。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60年来,刘吉芬的陶艺事业越发壮大,其陶艺作品也荣获“百花杯”“金凤凰”“大地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共计30余项。

“开窑啰!”伴随洪亮的声音,窑门缓缓打开,热气扑面而来。荣昌陶区级非遗传承人刘吉芬的工作室里,徒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刘吉芬的操作。刘吉芬挪着步子,小心翼翼地将窑里精美的陶器悉数摆出。

如今,刘吉芬仍坚持亲自烧制陶器,他相信——只要心怀制陶执念,历经千年沉淀的荣昌陶,定将燃烧出新的光彩!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